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光纤通信概述 | 第11页 |
1.3 相干光通信技术 | 第11-13页 |
1.4 光放大器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第13-15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 | 第18-33页 |
2.1 EDFA的结构 | 第18-19页 |
2.2 EDFA的原理分析 | 第19-23页 |
2.3 EDFA的简化理论模型 | 第23-28页 |
2.3.1 Saleh模型 | 第25-27页 |
2.3.2 Giles模型 | 第27-28页 |
2.4 EDFA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28-29页 |
2.5 EDFA的主要指标 | 第29-32页 |
2.5.1 增益特性 | 第29页 |
2.5.2 饱和增益特性 | 第29-30页 |
2.5.3 噪声特性 | 第30-31页 |
2.5.4 泵浦功率转换效率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Bi-EDFA的理论模型和结构方案 | 第33-50页 |
3.1 Bi-EDFA理论模型构建 | 第33-35页 |
3.2 Bi-EDFA的结构方案 | 第35-37页 |
3.2.1 EDFA的核心架构 | 第35-36页 |
3.2.2 Bi-EDFA的基本结构模型 | 第36-37页 |
3.2.3 三种双向放大结构模型性能优劣的比较 | 第37页 |
3.3 最简单Bi-EDFA模型仿真实验 | 第37-49页 |
3.3.1 掺铒光纤长度的优化 | 第38-44页 |
3.3.2 不同抽运光功率条件下铒纤长度的优化 | 第44-46页 |
3.3.3 抽运光功率的优化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Bi-EDFA的优化设计及其应用 | 第50-74页 |
4.1 改进型的双向掺铒光纤放大器设计实现 | 第50-52页 |
4.2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2-61页 |
4.2.1 不同输入功率条件下增益与铒纤长度的关系 | 第53-55页 |
4.2.2 几组不同条件下增益与泵浦总功率之间的关系 | 第55-57页 |
4.2.3 Bi-EDFA正反向输出光功率与反向输入光功率变化的关系 | 第57-58页 |
4.2.4 Bi-EDFA的增益、噪声系数与掺铒光纤长度的关系 | 第58-59页 |
4.2.5 Bi-EDFA的增益、噪声系数与泵浦功率的关系 | 第59-60页 |
4.2.6 结果讨论 | 第60-61页 |
4.3 改进型Bi-EDFA的性能评估 | 第61-66页 |
4.3.1 增益特性评估 | 第61页 |
4.3.2 噪声特性评估 | 第61-62页 |
4.3.3 与常规双向全通行性EDFA的性能对比 | 第62-64页 |
4.3.4 基于改进型Bi-EDFA仿真环境下200km的测试 | 第64-66页 |
4.4 光纤放大器中布里渊散射的分析 | 第66-71页 |
4.4.1 光纤中的布里渊散射效应 | 第67-68页 |
4.4.2 布里渊散射的增益谱 | 第68-69页 |
4.4.3 布里渊散射的阈值特性 | 第69-70页 |
4.4.4 结果讨论 | 第70-71页 |
4.5 双向掺铒光纤放大器在零差同步相干接收系统中的应用 | 第71页 |
4.6 对改进型双向掺铒光纤放大器的扩展 | 第71-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4-76页 |
5.1 全文回顾 | 第74页 |
5.2 研究的总结及前景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