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沙门氏菌介绍 | 第11-12页 |
1.2 致病菌检测方法 | 第12-18页 |
1.2.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2页 |
1.2.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2.3 生物分子学检测方法 | 第14-18页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2.1 菌株 | 第19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4 试验原理图 | 第19-21页 |
2.4.1 16SrDNA检测原理 | 第19-20页 |
2.4.2 16SrRNA检测原理 | 第20-21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1-31页 |
2.5.1 核酸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 第21-22页 |
2.5.2 沙门氏菌DNA提取和引物设计 | 第22页 |
2.5.3 生物素化DNA合成条件优化 | 第22-23页 |
2.5.4 生物素-11-dUTP的用量 | 第23页 |
2.5.5 检测效果比较 | 第23-24页 |
2.5.6 沙门氏菌16SrRNA的提取 | 第24页 |
2.5.7 探针的设计和筛选 | 第24-25页 |
2.5.8 桥梁探针数量选择 | 第25-26页 |
2.5.9 探针浓度优化 | 第26-27页 |
2.5.10 生物素-dUTP比例分析 | 第27页 |
2.5.11 杂交参数优化 | 第27-28页 |
2.5.12 信号强度比对 | 第28页 |
2.5.13 灵敏性检测 | 第28页 |
2.5.14 检测特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2.5.15 模拟样本检测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3.1 16SrDNA的检测 | 第31-35页 |
3.1.1 引物浓度分析 | 第31页 |
3.1.2 DNA聚合酶浓度优化 | 第31-32页 |
3.1.3 dNTP用量选择 | 第32-33页 |
3.1.4 退火温度的影响 | 第33页 |
3.1.5 生物素-11-dUTP比例分析 | 第33-34页 |
3.1.6 AGE与NAS检测效果比较 | 第34-35页 |
3.2 16SrRNA的检测 | 第35-48页 |
3.2.1 捕获探针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3.2.2 桥梁探针数量 | 第36-37页 |
3.2.3 捕获探针浓度 | 第37页 |
3.2.4 桥梁探针浓度 | 第37-38页 |
3.2.5 生物素-dUTP在16SrRNA检测中的比例 | 第38-39页 |
3.2.6 杂交参数 | 第39-41页 |
3.2.7 孵育时间的结果 | 第41-42页 |
3.2.8 信号放大效果检测 | 第42-43页 |
3.2.9 灵敏性检测 | 第43-44页 |
3.2.10 检测特异性分析 | 第44-46页 |
3.2.11 牛奶中沙门氏菌的检测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