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6页 |
1.2.1 极地雪冰中痕量元素历史记录 | 第15-22页 |
1.2.2 南极雪冰中痕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2-24页 |
1.2.3 中山站—Dome A雪冰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1.3 当前研究不足及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32页 |
2.1 南极地区的大气环流 | 第28-29页 |
2.2 本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采样和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3.1 采样 | 第32-33页 |
3.2 酸洗流程的建立 | 第33-37页 |
3.2.1 超净实验室 | 第33页 |
3.2.2 超纯试剂和器具的选择 | 第33-35页 |
3.2.3 酸洗流程 | 第35-37页 |
3.2.4 空白值检验 | 第37页 |
3.3 样品分析测定 | 第37-39页 |
3.3.1 痕量元素的分析 | 第37-38页 |
3.3.2 离子的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中山站—Dome A表层雪Pb、As和Cu的记录 | 第39-42页 |
第五章 自然和人类活动源评估 | 第42-45页 |
5.1 自然源 | 第42-44页 |
5.1.1 地壳和粉尘源 | 第42-43页 |
5.1.2 火山源 | 第43-44页 |
5.2 人类活动源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断面Pb,As和Cu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55页 |
6.1 Pb,As和Cu浓度和富集因子的空间变化 | 第45-50页 |
6.1.1 沿海区 | 第45-46页 |
6.1.2 中间区 | 第46-47页 |
6.1.3 内陆高原区 | 第47-50页 |
6.2 断面痕量元素通量变化特征 | 第50-55页 |
6.2.1 通量空间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6.2.2 干湿沉降 | 第51-55页 |
第七章 整个南极Pb,As和Cu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61页 |
7.1 As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7.2 Pb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7.3 Cu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9-6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8.2 不足和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