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污泥产生的污染问题 | 第12-13页 |
1.3 污泥处理方法 | 第13-17页 |
1.3.1 倾倒海洋 | 第13页 |
1.3.2 卫生填埋 | 第13页 |
1.3.3 堆肥法 | 第13-14页 |
1.3.4 污泥热处理技术 | 第14-15页 |
1.3.5 污泥焚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富氧燃烧技术 | 第17-19页 |
1.4.1 富氧燃烧技术的来源 | 第17-18页 |
1.4.2 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污泥的重金属污染 | 第19-24页 |
1.5.1 重金属的危害 | 第19-21页 |
1.5.2 污泥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1.5.3 污泥重金属在处理过程中的迁移和转换特性 | 第22-24页 |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污泥富氧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 第26-35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9页 |
2.3.1 燃烧特性参数 | 第27页 |
2.3.2 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27-29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4.1 污泥燃烧失重规律 | 第29-30页 |
2.4.2 气氛对污泥燃烧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3 升温速率对污泥燃烧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4 污泥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污泥管式炉富氧燃烧实验研究 | 第35-44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2.4 扫描电镜及能谱仪测试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3.3.1 污泥和灰渣的电镜分析 | 第37-39页 |
3.3.2 污泥和灰渣的能谱分析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污泥富氧燃烧重金属的迁移特性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4.2.3 重金属的消解与测试方法 | 第45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4.3.1 污泥和灰渣的重金属含量 | 第45-46页 |
4.3.2 重金属的残留率 | 第46-48页 |
4.3.3 温度对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 | 第48页 |
4.3.4 气氛对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5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污泥富氧燃烧重金属的转化特性 | 第56-70页 |
5.1 引言 | 第56-5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5.2.3 BCR顺序提取操作 | 第58-59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8页 |
5.3.1 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对环境的影响 | 第59页 |
5.3.2 重金属的回收率 | 第59-61页 |
5.3.3 污泥燃烧前后的重金属形态分布对比 | 第61-65页 |
5.3.4 温度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65页 |
5.3.5 气氛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6 污泥及灰渣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