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影像下晋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粒度效应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1.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2.2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2.3 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 | 第17-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2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7页 |
2.1.1 区域位置 | 第24-25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1.4 水系水文 | 第25-26页 |
2.1.5 土壤植被 | 第26-27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页 |
2.3 生态环境状况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第28-42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8-30页 |
3.1.1 DEM影像 | 第28页 |
3.1.2 SPOT5影像 | 第28-29页 |
3.1.3 其他相关数据 | 第29-30页 |
3.2 数据预处理 | 第30-32页 |
3.2.1 流域边界提取 | 第30-31页 |
3.2.2 地形特征提取 | 第31页 |
3.2.3 图像融合与配准 | 第31-32页 |
3.2.4 图像裁剪 | 第32页 |
3.3 遥感影像分类 | 第32-37页 |
3.3.1 面向对象分类 | 第33-35页 |
3.3.2 精度评价 | 第35-36页 |
3.3.3 分类后处理 | 第36-37页 |
3.4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与地形分异 | 第37-42页 |
3.4.1 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 | 第37-39页 |
3.4.2 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异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晋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 | 第42-5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4.1.1 典型子流域的选取 | 第42-43页 |
4.1.2 景观指数的选取 | 第43-44页 |
4.1.3 粒度变换 | 第44-45页 |
4.1.4 尺度检测图与尺度函数 | 第45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4.2.1 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响应 | 第45-50页 |
4.2.2 空间分辨率对尺度函数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 讨论 | 第53-55页 |
4.3.1 适宜粒度的选择 | 第53-54页 |
4.3.2 尺度下推的精度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晋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 | 第58-76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8-64页 |
5.1.1 景观指数 | 第58-60页 |
5.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 | 第60-64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64-75页 |
5.2.1 景观格局变化 | 第64-69页 |
5.2.2 景观类型之间转移特征 | 第69-74页 |
5.2.3 讨论 | 第74-75页 |
5.3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创新与特色 | 第77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