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熔喷非织造过滤材料 | 第8-12页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2.2 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特点 | 第9-12页 |
1.3 驻极体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高效性与低阻性 | 第12-13页 |
1.3.2 抗菌性能 | 第13页 |
1.3.3 驻极体过滤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 驻极机理研究 | 第16-19页 |
1.4.1 带电(极化)理论 | 第16-18页 |
1.4.2 熔喷聚丙烯熔喷驻极体材料驻极性能的评价 | 第18-19页 |
1.5 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的驻极方法 | 第19-21页 |
1.5.1 静电驻极机理对比 | 第19-20页 |
1.5.2 驻极方法对比与分析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3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聚丙烯熔喷过滤材料的驻极方法研究 | 第23-30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1.1 电晕充电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2 电晕充电设备的制作 | 第24-25页 |
2.1.3 表面电位测量 | 第25-26页 |
2.2 过滤效率检测 | 第26-28页 |
2.3 材料处理 | 第28-29页 |
2.3.1 静电消除处理 | 第28页 |
2.3.2 样品的准备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聚丙烯熔喷材料的驻极工艺研究 | 第30-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2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30-36页 |
3.2.1 充电时间 | 第30-32页 |
3.2.2 充电电压 | 第32-34页 |
3.2.3 充电距离 | 第34-35页 |
3.2.4 材料的厚度 | 第35-36页 |
3.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3.4 温度影响 | 第37-39页 |
3.4.1 实验方案 | 第37-38页 |
3.4.2 表面电位测试 | 第38页 |
3.4.3 过滤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驻极体过滤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40-52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测试部分 | 第40-41页 |
4.2.1 实验设备 | 第40页 |
4.2.2 样品处理 | 第40-41页 |
4.3 聚丙烯熔喷非织造材料测试 | 第41-43页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41页 |
4.3.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41页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41-42页 |
4.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 第42页 |
4.3.5 透气性测试 | 第42-43页 |
4.3.6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4.4.1 表面形态分析 | 第43-44页 |
4.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4-45页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4.4.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 第46-47页 |
4.4.5 透气性 | 第47-48页 |
4.4.6 稳定性测试 | 第48-50页 |
4.4.7 强力测试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驻极体熔喷材料静电性能预测模型 | 第52-61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工艺参数优化系统的组成 | 第52-53页 |
5.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5.3.1 性能指标与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53页 |
5.3.2 设计变量 | 第53页 |
5.3.3 约束条件 | 第53页 |
5.4 神经网络的建立 | 第53-54页 |
5.5 BP网络的MATLAB设计及实现 | 第54-60页 |
5.5.1 问题描述 | 第54-57页 |
5.5.2 电晕充电法制备驻极体过滤材料静电性能的预测神经网络 | 第57-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6.2.1 不足 | 第6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