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保理法律风险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2-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导言 | 第14-20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四、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商业保理的基本内容 | 第20-24页 |
| 第一节 商业保理的含义及分类 | 第20-21页 |
| 一、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的保理 | 第20页 |
| 二、明保理和暗保理 | 第20-21页 |
| 三、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 | 第21页 |
| 第二节 我国商业保理法律实践 | 第21-24页 |
| 一、商业保理试点的政策办法 | 第21-22页 |
| 二、商业保理司法实践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商业保理法律制度的域外经验 | 第24-29页 |
| 第一节 商业保理在各国的兴起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各国商业保理运作环境和模式 | 第25-26页 |
| 一、运作环境 | 第25页 |
| 二、运作模式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各国商业保理法律制度的域外实践经验 | 第26-29页 |
| 一、英国经验 | 第26-27页 |
| 二、美国经验 | 第27页 |
| 三、德国经验 | 第27-28页 |
| 四、法国经验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商业保理法律风险分析 | 第29-39页 |
| 第一节 商业保理基本法律风险 | 第29-33页 |
| 一、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或存在不足 | 第29-30页 |
| 二、基础合同风险与保理合同风险并存 | 第30页 |
| 三、法律适用存在风险 | 第30-31页 |
| 四、保理与借贷混同引发法律风险 | 第31-32页 |
| 五、有效法律监管手段缺位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商业保理现阶段发展中凸现新问题 | 第33-37页 |
| 一、商业保理业发展欠缺理性 | 第33页 |
| 二、商业保理与P2P平台结合后产生风险 | 第33-34页 |
| 三、商业保理与银行保理之间需寻找平衡点 | 第34-36页 |
| 四、行业现状引发暗保理相关风险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商业保理的联动配套机制需建设 | 第37-39页 |
| 一、尚无统一的登记公示系统 | 第37页 |
| 二、缺少商业保理信用保险业务规则 | 第37-38页 |
| 三、亟需开展征信工作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商业保理法律风险控制制度的重构 | 第39-47页 |
| 第一节 完善商业保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9-41页 |
| 一、制定专门的商业保理法 | 第39页 |
| 二、完善现有应收账款及债权转让相关法律法规 | 第39-41页 |
| 三、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 第41页 |
| 第二节 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实施有效法律监管 | 第42-45页 |
| 一、建立商业保理企业强制备案登记制度 | 第42页 |
| 二、完善应收账款转让登记体系 | 第42-43页 |
| 三、对监管机制落实 | 第43页 |
| 四、建立部门间快速协作机制 | 第43-44页 |
| 五、强化行业自律和企业风险内控 | 第44-45页 |
| 第四节 建立与法律配套的机制 | 第45-47页 |
| 一、建立统一的登记公示系统 | 第45页 |
| 二、明确商业保理信用保险业务规则 | 第45页 |
| 三、完善与保理业务相关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