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E类功放的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E类功放传统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2 E类功放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E类功放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E类功率放大器理论及研究基础 | 第16-34页 |
2.1 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16-20页 |
2.2 开关类功放效率分析 | 第20-26页 |
2.2.1 功率平衡分析 | 第20-24页 |
2.2.2 功放的两种高效率设计方法 | 第24-26页 |
2.3 E类功率放大器的开关行为分析 | 第26-32页 |
2.4 晶体管的非线性电容对E类功放工作频率的影响分析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E类功率放大器的准优化设计分析 | 第34-49页 |
3.1 E类功放传统设计与准优化设计的区别 | 第34-35页 |
3.2 任意占空比的准优化设计分析 | 第35-43页 |
3.2.1 开关电压和开关电流的最大值 | 第38-39页 |
3.2.2 负载网络分析 | 第39-40页 |
3.2.3 器件值和输出功率 | 第40-41页 |
3.2.4 最大工作频率 | 第41-42页 |
3.2.5 应用分析 | 第42-43页 |
3.3 占空比为 0.4 的准优化E类功放设计 | 第43-48页 |
3.3.1 功放电路的ADS仿真与设计 | 第43-46页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谐波抑制的准优化E类功放设计 | 第49-64页 |
4.1 E类功放的谐波终端分析 | 第49-50页 |
4.2 终端谐波抑制E类功放设计 | 第50-56页 |
4.2.1 二次谐波抑制的准优化E类功放 | 第52-54页 |
4.2.2 二次和三次谐波抑制的准优化E类功放 | 第54-56页 |
4.3 改进输入网络的准优化E类功放设计 | 第56-58页 |
4.3.1 输入网络设计 | 第56-57页 |
4.3.2 完整的功放设计和仿真分析 | 第57-58页 |
4.4 微带结构的 1.5GHZ准优化E类功放设计 | 第58-63页 |
4.4.1 输入网络设计 | 第59-60页 |
4.4.2 输出网络设计 | 第60-61页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L波段宽带准优化E类功放的设计与实验验证 | 第64-79页 |
5.1 准优化E类功放的宽带设计方法分析 | 第64-65页 |
5.2 L波段宽带准优化E类功放设计 | 第65-71页 |
5.2.1 功放管的选择 | 第65页 |
5.2.2 直流静态工作点设计 | 第65-66页 |
5.2.3 稳定性分析 | 第66页 |
5.2.4 源阻抗值和负载阻抗值的选择 | 第66-68页 |
5.2.5 输入匹配网络设计 | 第68-69页 |
5.2.6 输出匹配网络中低通滤波网络设计 | 第69-70页 |
5.2.7 偏置网络设计 | 第70-71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5.4 实物加工与测试 | 第73-78页 |
5.4.1 实物加工 | 第73-75页 |
5.4.2 实物测试 | 第75-78页 |
5.4.3 误差分析和改进 | 第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9-81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9页 |
6.2 工作展望和不足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