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2 实际意义 | 第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9-10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0页 |
1.4.3 田野调查法 | 第10页 |
1.4.4 归纳演绎法 | 第10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0页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10页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1.6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6.1 国内外关于农村社会组织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6.2 国内外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6.3 国内外关于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社会组织与农村社会组织 | 第18-19页 |
2.2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19页 |
2.3 乡村与乡村社会治理 | 第19-20页 |
2.4 乡村社会治理理论 | 第20-23页 |
2.4.1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0页 |
2.4.2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0-21页 |
2.4.3 精英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2.4.4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5 乐和治理模式 | 第23页 |
2.6 农村社会组织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 | 第23-28页 |
2.6.1 农村社会组织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 | 第23-26页 |
2.6.2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 第26-28页 |
3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例分析 | 第28-36页 |
3.1 重庆市南岸区峡口镇基本情况分析 | 第28页 |
3.2 乐和互助会 | 第28-31页 |
3.2.1 成立背景、宗旨及性质 | 第28-29页 |
3.2.2 人员配置、主要职责及资金来源 | 第29-30页 |
3.2.3 与政府及村支两委的关系 | 第30-31页 |
3.3 乐和互助会参与南岸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体现 | 第31-34页 |
3.3.1 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 第31-32页 |
3.3.2 扩大了基层民主自治 | 第32-33页 |
3.3.3 优化了乡村资源配置 | 第33-34页 |
3.3.4 维护了乡村社会稳定 | 第34页 |
3.4 案例总结 | 第34-36页 |
4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4.1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 | 第36-37页 |
4.1.1 参与理念模糊,参与意识淡薄 | 第36页 |
4.1.2 农村社会组织自身独立性不强 | 第36-37页 |
4.1.3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弱小 | 第37页 |
4.1.4 农村社会组织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理解 | 第37页 |
4.2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制约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4.2.1 农村社会组织合法性地位不高 | 第37-38页 |
4.2.2 农村社会组织合理性定位不准确 | 第38页 |
4.2.3 农村社会组织服务对象参与度不高 | 第38-39页 |
5 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作用的基本对策 | 第39-42页 |
5.1 营造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39页 |
5.1.1 立法保障 | 第39页 |
5.1.2 政策支持 | 第39页 |
5.2 拓展农村社会组织的自治空间 | 第39-40页 |
5.3 加强有利于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社会组织孵化器”运作 | 第40页 |
5.4 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水平 | 第40-41页 |
5.5 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6 总结 | 第42-4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2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42-43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4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件 | 第47-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