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13-42页 |
第一章 蜱类生物学与抗蜱研究进展 | 第13-32页 |
1.1 蜱类生物学 | 第13-22页 |
1.1.1 蜱的传统学分类方法 | 第14-15页 |
1.1.2 蜱的现代系统分类 | 第15-16页 |
1.1.3 系统分类学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1.4 我国蜱类系统分类学研究 | 第18-22页 |
1.2 蜱的化学和免疫学防治研究进展 | 第22-32页 |
1.2.1 蜱的危害 | 第22-24页 |
1.2.2 蜱的化学防治 | 第24-26页 |
1.2.3 蜱的免疫学防治 | 第26-32页 |
第二章 蜱传疫病研究进展 | 第32-42页 |
2.1 蜱传病毒病 | 第32-34页 |
2.1.1 蜱传脑炎 | 第32-33页 |
2.1.2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 第33-34页 |
2.2 蜱传细菌病 | 第34-37页 |
2.2.1 人类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 | 第34页 |
2.2.2 人类粒细胞性无形体病 | 第34-35页 |
2.2.3 地中海斑疹热(MSF) | 第35页 |
2.2.4 昆士兰热病(Q-fever) | 第35-36页 |
2.2.5 北亚蜱传斑点热(NATBSF) | 第36页 |
2.2.6 莱姆疏螺旋体病(LB) | 第36-37页 |
2.3 蜱传寄生虫病 | 第37-39页 |
2.4 我国蜱传疫病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试验部分 | 第42-88页 |
第三章 青海省主要蜱类的种类鉴定及主要部位超微结构观察 | 第42-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1.1 材料 | 第42-43页 |
3.1.2 方法 | 第43-44页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4-45页 |
3.2 结果 | 第45-55页 |
3.2.1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的形态学与超微结构观察 | 第45-48页 |
3.2.2 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 第48-50页 |
3.2.3 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 第50-51页 |
3.2.4 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 第51-54页 |
3.2.5 青海省蜱的种类鉴定及分布情况 | 第54-55页 |
3.3 讨论 | 第55-56页 |
3.3.1 青海省蜱的分布与流行学调查 | 第55页 |
3.3.2 蜱形态学结构特征与鉴定分类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青海分离株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 第57-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4.1.1 材料 | 第57-58页 |
4.1.2 方法 | 第58-62页 |
4.2 结果 | 第62-65页 |
4.2.1 蜱标本鉴定 | 第62-63页 |
4.2.2 SFGR PCR检测及序列测定BLAST | 第63-64页 |
4.2.3 SFGR青海分离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64-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青海省媒介蜱感染及传播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68-7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2页 |
5.1.1 材料 | 第68-69页 |
5.1.2 方法 | 第69-72页 |
5.2 结果 | 第72-75页 |
5.2.1 蜱类标本鉴定 | 第72-73页 |
5.2.2 青海省不同蜱体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原携带率 | 第73-74页 |
5.2.3 青海省HGA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74-75页 |
5.3 讨论 | 第75-76页 |
5.4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青海省蜱类传播羊泰勒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78-8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3页 |
6.1.1 材料 | 第79页 |
6.1.2 方法 | 第79-83页 |
6.2 结果 | 第83-86页 |
6.2.1 青海省蜱类形态学鉴定 | 第83页 |
6.2.2 青海省羊泰勒虫感染率 | 第83-85页 |
6.2.3 青海省羊泰勒虫 18S rRNA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 | 第85-86页 |
6.3 讨论 | 第86-87页 |
6.4 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5页 |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