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1.2.1 秘密分享概述及其评价指标 | 第16-18页 |
1.2.2 可视秘密分享 | 第18-21页 |
1.2.3 基于随机网格的可视秘密分享 | 第21-23页 |
1.2.4 多解密能力的可视秘密分享 | 第23-24页 |
1.2.5 渐进式可视秘密分享 | 第24-26页 |
1.2.6 影子图像可理解的可视秘密分享 | 第26-27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27-3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关系 | 第31-34页 |
第2章 渐进式有损可视秘密分享 | 第34-45页 |
2.1 渐进式有损可视秘密分享分析与描述 | 第34-35页 |
2.2 二分凑整设计原则 | 第35页 |
2.3 门限渐进式有损可视秘密分享 | 第35-36页 |
2.4 安全性和质量分析 | 第36-39页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2.5.1 仿真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2.5.2 解密秘密图像的视觉质量 | 第40页 |
2.5.3 与相关算法的比较 | 第40-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渐进式无损恢复的秘密分享 | 第45-65页 |
3.1 定义和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3.2 极大似然估计设计原则 | 第47页 |
3.3 无损恢复的渐进式秘密分享 | 第47-52页 |
3.3.1 影子图像生成阶段 | 第48-50页 |
3.3.2 拓展为灰度或彩色图像 | 第50-52页 |
3.4 安全性和质量分析 | 第52-55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3.5.1 解密图像的视觉质量 | 第58-60页 |
3.5.2 影子图像的质量 | 第60-61页 |
3.5.3 与相关算法的比较 | 第61-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多解密能力的渐进式可视秘密分享 | 第65-83页 |
4.1 多解密能力的渐进式可视秘密分享分析与描述 | 第65-66页 |
4.2 信息量最大化设计原则 | 第66页 |
4.3 具有多解密能力的渐进式可视秘密分享 | 第66-70页 |
4.3.1 影子图像的生成和恢复算法 | 第66-69页 |
4.3.2 拓展为多秘密分享 | 第69页 |
4.3.3 拓展为灰度或彩色图像 | 第69-70页 |
4.4 安全性和质量分析 | 第70-74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81页 |
4.5.1 仿真实验结果 | 第75-78页 |
4.5.2 解密图像的视觉质量 | 第78-79页 |
4.5.3 与相关算法的比较 | 第79-81页 |
4.6 可能的应用场景 | 第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影子图像可理解的多解密能力的渐进式可视秘密分享 | 第83-106页 |
5.1 模型定义和基础 | 第83-86页 |
5.1.1 半色调可视秘密分享的定义 | 第84-85页 |
5.1.2 误差扩散 | 第85-86页 |
5.2 具有最少额外黑色像素的半色调可视秘密分享 | 第86-95页 |
5.2.1 影子图像的组成 | 第86-87页 |
5.2.2 设计原则 | 第87-88页 |
5.2.3 秘密信息嵌入位置的分布 | 第88-90页 |
5.2.4 插入ABPs的影子图像的选择方法 | 第90-93页 |
5.2.5 影子图像的生成 | 第93-95页 |
5.3 分析与比较 | 第95-97页 |
5.3.1 HVCS构造的有效性证明 | 第95-96页 |
5.3.2 影子图像的质量 | 第96页 |
5.3.3 相关扩展和比较 | 第96-97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7-105页 |
5.4.1 仿真实验结果 | 第98-99页 |
5.4.2 视觉质量比较 | 第99-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1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