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光子晶体的基本特性 | 第13-15页 |
1.2 金属光子晶体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 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 第24-26页 |
1.5 整篇学位论文的组织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等离子体填充金属光子晶体能带特性分析 | 第27-48页 |
2.1 磁化等离子体中的波 | 第27-31页 |
2.1.1 垂直于B0的电磁波 | 第27-30页 |
2.1.2 平行于B0的电磁波 | 第30-31页 |
2.2 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 | 第31-35页 |
2.2.1 磁化等离子体金属光子晶体通用差分方程的推导 | 第31-35页 |
2.2.2 激励源的设置 | 第35页 |
2.3 非磁化等离子体金属光子晶体色散特性研究 | 第35-41页 |
2.3.1 等离子体对正方晶格金属光子晶体色散特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2.3.2 等离子体对三角晶格金属光子晶体色散特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2.4 磁化等离子体金属光子晶体能带特性 | 第41-46页 |
2.4.1 磁场对等离子体填充的正方晶格结构TE极化波带隙的影响 | 第42-45页 |
2.4.2 磁场对等离子体填充的三角晶格结构TE极化波色散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等离子体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缺陷结构研究 | 第48-62页 |
3.1 等离子体金属光子晶体缺陷模研究 | 第48-53页 |
3.1.1 物理模型 | 第48-51页 |
3.1.2 金属柱列数对缺陷模式的影响 | 第51页 |
3.1.3 填充率对缺陷模的影响 | 第51-52页 |
3.1.4 归一化等离子体密度对缺陷模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 磁化等离子体金属光子晶体缺陷模传输特性研究 | 第53-57页 |
3.2.1 弱磁场下等离子体传输特性研究 | 第53-55页 |
3.2.2 强磁场时传输特性 | 第55-57页 |
3.3 等离子体填充金属光子晶体二维谐振腔特性研究 | 第57-60页 |
3.3.1 单谐振腔物理模型 | 第57-58页 |
3.3.2 等离子体对模式影响 | 第58-59页 |
3.3.3 等离子体密度对谐振频率及幅值影响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等离子体金属光子晶体慢波结构色散特性研究 | 第62-74页 |
4.1 慢波结构色散曲线的求解理论与方法 | 第62-63页 |
4.2 CST软件仿真研究等离子体慢波结构色散特性的基本方法 | 第63-66页 |
4.3 等离子体填充慢波结构的仿真模型 | 第66-69页 |
4.3.1 激励装置 | 第66-67页 |
4.3.2 谐振法仿真模型 | 第67-69页 |
4.4 等离子体填充慢波结构色散特性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4.4.1 轮辐天线对S21参数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2 慢波结构参数对色散特性影响 | 第71-72页 |
4.4.3 等离子体密度对色散特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等离子体金属光子晶体慢波结构中注波互作用模拟研究 | 第74-95页 |
5.1 三维粒子仿真技术简介 | 第74-75页 |
5.2 金属光子晶体慢波结构中注波互作用的PIC模拟研究 | 第75-80页 |
5.2.1 物理模型 | 第75-77页 |
5.2.2 PIC模拟结果 | 第77-80页 |
5.3 等离子体填充金属光子晶体慢波结构中注波互作用PIC模拟研究 | 第80-88页 |
5.3.1 等离子体填充金属光子晶体慢波结构的场特性分析 | 第80-84页 |
5.3.2 等离子体填充金属光子晶体慢波结构频谱特性分析 | 第84-86页 |
5.3.3 等离子体对电子群聚的影响 | 第86-88页 |
5.4 工作参数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 第88-94页 |
5.4.1 周期数对金属光子晶体功率的影响 | 第89-90页 |
5.4.2 等离子体密度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 第90-93页 |
5.4.3 电子注电压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 第93页 |
5.4.4 外部磁场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5.5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基于金属光子晶体慢波结构Cherenkov辐射实验研究 | 第95-111页 |
6.1 实验系统简介 | 第95-97页 |
6.2 测试器件的标定 | 第97-99页 |
6.2.1 检波器的标定 | 第97-98页 |
6.2.2 衰减器的标定 | 第98-99页 |
6.3 实验设备简介 | 第99-104页 |
6.3.1 阴极的设计 | 第99-101页 |
6.3.2 磁场系统 | 第101-102页 |
6.3.3 信号测试系统 | 第102-103页 |
6.3.4 输出装置 | 第103-104页 |
6.4 信号测试方法与原理 | 第104-106页 |
6.4.1 工作电压、电流和电子束流测试 | 第104-105页 |
6.4.2 频率测试 | 第105页 |
6.4.3 功率与辐射模式的测定方法 | 第105-106页 |
6.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6-109页 |
6.5.1 束靶实验与电压电流测试结果 | 第106-107页 |
6.5.2 频率结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6.5.3 功率与模式分析 | 第108-109页 |
6.6 等离子体填充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 第109-110页 |
6.7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11-112页 |
7.2 未来科研展望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