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0 前言 | 第16-19页 |
1 颗粒和沉积有机质来源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1 沉积有机碳来源的区分 | 第19-23页 |
1.1.1 总有机质法 | 第19-20页 |
1.1.2 生物标志物法 | 第20-22页 |
1.1.3 单体同位素法 | 第22-23页 |
1.2 黄河颗粒有机质来源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渤、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论文工作概况 | 第25-2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6页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研究区域与采样信息 | 第27-36页 |
2.1 黄河流域 | 第27-30页 |
2.1.1 黄河流域概况 | 第27页 |
2.1.2 黄河流域植被分布 | 第27-28页 |
2.1.3 黄河水文特征 | 第28-30页 |
2.1.4 河流颗粒物样品采集 | 第30页 |
2.2 渤、黄海域 | 第30-36页 |
2.2.1 渤、黄海域概况 | 第30页 |
2.2.2 渤、黄海水文特征 | 第30-32页 |
2.2.2.1 黄海暖流 | 第31页 |
2.2.2.2 渤、黄海沿岸流 | 第31-32页 |
2.2.2.3 径流 | 第32页 |
2.2.3 渤、黄海沉积环境 | 第32-34页 |
2.2.4 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34-3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6-59页 |
3.1 矿物学特征分析(粒度、比表面积) | 第36-38页 |
3.1.1 颗粒比表面积测定 | 第36-37页 |
3.1.2 粒度分析测定 | 第37-38页 |
3.2 总有机碳分析 | 第38页 |
3.3 类脂化合物单体分离 | 第38-47页 |
3.3.1 类脂化合物萃取及化学分离 | 第38-42页 |
3.3.2 类脂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 | 第42-43页 |
3.3.3 类脂化合物 PCGC 分离富集 | 第43-47页 |
3.4 类脂化合物单体分子δ~(13)C, δD 测定 | 第47-48页 |
3.4.1 δ~(13)C 测定和数据校正 | 第47-48页 |
3.4.2 δD 测定和数据校正 | 第48页 |
3.5 木质素酚类单体分离 | 第48-52页 |
3.5.1 木质素萃取及化学分离 | 第48-49页 |
3.5.2 木质素氧化产物分离富集 | 第49-52页 |
3.6 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AMS) | 第52-59页 |
3.6.1 总有机碳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 | 第52页 |
3.6.2 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 | 第52-53页 |
3.6.3 ~(14)C 同位素数据处理 | 第53-59页 |
3.6.3.1 ~(14)C 同位素的数据表达形式 | 第53-54页 |
3.6.3.2 ~(14)C 数据空白校正 | 第54-59页 |
4 黄河颗粒有机质组成及来源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59-87页 |
4.0 引言 | 第59-60页 |
4.1 黄河颗粒总有机碳(POC)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4.1.1 POC%及相关矿物学参数关系 | 第60-61页 |
4.1.2 POC 浓度与悬浮颗粒物浓度(TSS)关系 | 第61-62页 |
4.1.3 POC 碳同位素特征 | 第62-63页 |
4.2 黄河 POC 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同位素性质随时间的变化及来源解析 | 第63-78页 |
4.2.1 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及来源解析 | 第63-66页 |
4.2.1.1 脂肪酸 | 第63页 |
4.2.1.2 脂肪醇 | 第63-64页 |
4.2.1.3 正构烷烃 | 第64-66页 |
4.2.2 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来源解析 | 第66-78页 |
4.2.2.1 脂肪酸 | 第66-71页 |
4.2.2.2 脂肪醇 | 第71-72页 |
4.2.2.3 正构烷烃 | 第72-77页 |
4.2.2.4 木质素 | 第77-78页 |
4.3 黄河颗粒有机质源解析同位素模型 | 第78-85页 |
4.3.1 黄河颗粒有机质来源的定性分析 | 第78-80页 |
4.3.2 ~(13)C、~(14)C 碳同位素三端元模型定量计算 | 第80-85页 |
4.3.2.1 不同来源有机质的δ~(13)C 和Δ~(14)C 端元值 | 第80-83页 |
4.3.2.2 源解析模型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渤、黄海现代沉积有机质组成及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87-112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沉积物元素组成和总有机碳同位素性质 | 第88-91页 |
5.2.1 元素组成特征 | 第88-89页 |
5.2.2 总有机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89-91页 |
5.3 类脂生物标志物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 第91-98页 |
5.3.1 类脂生物标志物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91-98页 |
5.3.1.1 脂肪酸 | 第91-94页 |
5.3.1.2 脂肪醇 | 第94-96页 |
5.3.1.3 正构烷烃 | 第96-98页 |
5.4 典型类脂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及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 第98-106页 |
5.4.1 短链脂肪酸对海源有机质同位素示踪 | 第98-100页 |
5.4.2 长链类脂化合物对陆源有机质的同位素示踪 | 第100-106页 |
5.5 渤、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源解析同位素模型 | 第106-110页 |
5.5.1 渤、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的定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5.5.2 ~(13)C、~(14)C 碳同位素三端元模型定量计算 | 第107-110页 |
5.5.2.1 不同来源有机质的的δ~(13)C 和Δ~(14)C 端元值 | 第107-108页 |
5.5.2.2 ~(13)C、~(14)C 碳同位素模型结果分析 | 第108-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