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第二章 不同的家庭出身,相同的孤独主题 | 第12-20页 |
1、孤独主题下孤独者形象的塑造 | 第12-15页 |
2、孤独主题产生的生活根源 | 第15-18页 |
3、孤独主题产生的文学根源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怨妇 | 第20-25页 |
1、黄金枷锁下的怨女 | 第20-21页 |
2、沦为男性附庸的怨妇 | 第21页 |
3、婚姻围城中与丈夫斗智斗勇的怨妇 | 第21-22页 |
4、怨妇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 第22-25页 |
第四章 不同时代的上海香港,相同的西方男性形象 | 第25-29页 |
1、张爱玲笔下的西方男性 | 第25-26页 |
2、王安忆笔下的西方男性 | 第26-27页 |
3、张爱玲、王安忆笔下的西方男性的同与异 | 第27-29页 |
第五章 不同的创作风格,相同的死亡叙事 | 第29-34页 |
1、张爱玲、王安忆作品中的死亡叙事 | 第29-32页 |
2、张爱玲、王安忆对死亡叙事的建构 | 第32-34页 |
第六章 不同的艺术追求,相同的雅俗融合 | 第34-39页 |
1、张爱玲、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首先表现在创作内容的世俗化 | 第34-35页 |
2、张爱玲、王安忆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其次表现在艺术趣味上 | 第35-37页 |
3、张爱玲、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表现在小说的宿命论思想 | 第37-3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