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1.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 中药与肺癌防治的概况 | 第16-17页 |
1.2.1 中药体外抗肺癌作用 | 第16-17页 |
1.2.2 中药体内抗肺癌作用及其机制 | 第17页 |
1.2.3 中药与肺癌的化学预防 | 第17页 |
1.3 墨旱莲化学成分与肿瘤防治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1 墨旱莲的基源 | 第17页 |
1.3.2 墨旱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18页 |
1.3.3 墨旱莲与肿瘤防治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组分结构理论” | 第19-24页 |
1.4.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理论和假说 | 第19-20页 |
1.4.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3 基于中药“组分结构”理论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思想的提出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页 |
第二章 墨旱莲防治肺癌药效研究 | 第32-65页 |
2.1 C57小鼠接种Lewis细胞评价墨旱莲体内抗肺癌药效 | 第32-3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2.1.2 墨旱莲样品的制备 | 第32页 |
2.1.3 C57小鼠接种Lewis细胞 | 第32-33页 |
2.1.4 分组及给药 | 第33-34页 |
2.1.5 墨旱莲不同提取物肿瘤抑制效果 | 第34-35页 |
2.1.6 墨旱莲不同提取物对荷瘤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35-36页 |
2.1.7 结果讨论 | 第36-37页 |
2.2 A549细胞模型评价墨早莲防治肺癌药效 | 第37-45页 |
2.2.1 墨旱莲提取物对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的评价 | 第37-39页 |
2.2.2 墨旱莲提取物诱导A549细胞凋亡 | 第39-41页 |
2.2.3 Western blot检测墨旱莲提取物对A549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1-44页 |
2.2.4 讨论 | 第44-45页 |
2.3 香烟诱导NHBE肺正常细胞模型评价墨旱莲防治肺癌药效 | 第45-59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2.3.2 香烟提取物(CSE)诱导NHBE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2.3.3 香烟提取物(CSE)诱导NHBE给药 | 第47页 |
2.3.4 墨旱莲提取物对CSE诱导NHBE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47-48页 |
2.3.5 墨早莲提取物对NHBE的保护作用机制初探 | 第48-58页 |
2.3.6 讨论 | 第58-59页 |
2.4 苯并芘诱导A/J小鼠评价墨旱莲防治肺癌药效 | 第59-61页 |
2.4.1 仪器与试药 | 第59页 |
2.4.2 苯并芘诱导A/J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2.4.3 苯并芘诱导A/J小鼠给药 | 第60页 |
2.4.4 结果 | 第60-61页 |
2.4.5 讨论 | 第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2.5.1 墨旱莲防治肺癌体内药效评价 | 第61页 |
2.5.2 A549细胞模型评价墨旱莲防治肺癌药效及相关机制 | 第61页 |
2.5.3 香烟诱导NHBE细胞模型评价墨旱莲防治肺癌药效及相关机制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三章 墨旱莲组分的分离富集 | 第65-98页 |
3.1 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墨旱莲有效部位 | 第65-73页 |
3.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65-66页 |
3.1.2 大孔树脂的前处理 | 第66页 |
3.1.3 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墨旱莲有效部位 | 第66-69页 |
3.1.4 HP2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墨旱莲AB-8(30%)洗脱部位 | 第69-71页 |
3.1.5 SP825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墨旱莲AB-8(70%)洗脱部位 | 第71-73页 |
3.1.6 大孔树脂纯化墨旱莲提取物小结 | 第73页 |
3.2 天然产物超高效液相色谱-光谱-数据库(UPLC-UV-DS)的建立与应用 | 第73-75页 |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74页 |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74页 |
3.2.3 UPLC色谱条件 | 第74页 |
3.2.4 UPLC-UV-DS数据采集 | 第74页 |
3.2.5 供试品中成分的检识方法 | 第74-75页 |
3.2.6 应用(UPLC-UV-DS)检识大孔树脂各洗脱部位指标成分 | 第75页 |
3.3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大孔树脂各洗脱部位 | 第75-78页 |
3.3.1 仪器与试剂 | 第75-76页 |
3.3.2 色谱条件 | 第76页 |
3.3.3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及分析 | 第76页 |
3.3.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76-77页 |
3.3.5 UPLC对各部位指标性成分的检识结果 | 第77-78页 |
3.4 UPLC/Q-TOF MS对各部位指标性成分的鉴定 | 第78-87页 |
3.4.1 仪器与试剂 | 第78-79页 |
3.4.2 色谱条件 | 第79页 |
3.4.3 质谱条件 | 第79页 |
3.4.4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及分析 | 第79页 |
3.4.5 UPLC/Q-TOFMS分析结果 | 第79-87页 |
3.5 自动纯化系统分离制备墨旱莲不同组分 | 第87-97页 |
3.5.1 仪器和材料 | 第87-88页 |
3.5.2 HP20(30%)洗脱部位的制备操作 | 第88页 |
3.5.3 SP825(30%)洗脱部位的制备操作 | 第88-89页 |
3.5.4 SP825(50%)洗脱部位的制备操作 | 第89-90页 |
3.5.5 SP825(70%)洗脱部位的制备操作 | 第90-92页 |
3.5.6 自动纯化操作详图 | 第92页 |
3.5.7 UPLC分析自动纯化收集的各流份 | 第92-96页 |
3.5.8 酚酸类组分的获得 | 第96-97页 |
3.5.9 黄酮类组分的获得 | 第97页 |
3.5.10 香豆草醚类组分的获得 | 第97页 |
3.5.11 三萜类组分的获得 | 第9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第四章 墨旱莲组分结构优化研究 | 第98-116页 |
4.1 墨旱莲提取物及各组分中已知成分含量测定 | 第98-103页 |
4.1.1 仪器和材料 | 第98页 |
4.1.2 色谱条件 | 第98-99页 |
4.1.3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99-100页 |
4.1.4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100页 |
4.1.5 线性关系考察 | 第100-101页 |
4.1.6 检出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 第101页 |
4.1.7 精密度试验 | 第101页 |
4.1.8 重复性试验 | 第101页 |
4.1.9 稳定性试验 | 第101页 |
4.1.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101页 |
4.1.11 样品含量测定 | 第101-103页 |
4.2 A549肺癌细胞模型优化墨旱莲酚酸、黄酮、香豆草醚和三萜组分的结构 | 第103-10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4.2.2 细胞培养 | 第103页 |
4.2.3 细胞给药及测定 | 第103页 |
4.2.4 组分间结构优化 | 第103-106页 |
4.3 CSE诱导NHBE细胞模型优化墨旱莲酚酸、黄酮、香豆草醚和三萜组分的结构 | 第106-107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106页 |
4.3.2 香烟提取物(CSE)诱导NHBE模型的建立 | 第106页 |
4.3.3 细胞给药 | 第106-107页 |
4.3.4 NHBE细胞模型优化试验 | 第107页 |
4.4 C57小鼠接种Lewis细胞模型验证墨旱莲酚酸、黄酮、香豆草醚和三萜组分的结构 | 第107-112页 |
4.4.1 实验材料 | 第107页 |
4.4.2 C57小鼠接种Lewis细胞 | 第107-108页 |
4.4.3 分组及给药 | 第108页 |
4.4.4 实验结果 | 第108-112页 |
4.5 以优化的组分间结构为参考,对不同产地批次墨旱莲药效差异进行解析 | 第112-11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纳米碳用于改善墨旱莲中黄酮组分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116-136页 |
5.1 纳米碳用于改善芹菜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117-127页 |
5.1.1 动物和材料 | 第117页 |
5.1.2 芹菜素固体分散体和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第117-118页 |
5.1.3 芹菜素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度研究 | 第118-119页 |
5.1.4 芹菜素固体分散体的表征 | 第119-122页 |
5.1.5 芹菜素固体分散体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122-125页 |
5.1.6 固体分散体对大鼠肠毒性的评价 | 第125-126页 |
5.1.7 讨论 | 第126-127页 |
5.2 纳米碳用于改善墨旱莲黄酮组分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127-132页 |
5.2.1 动物和材料 | 第127页 |
5.2.2 固体分散体和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第127页 |
5.2.3 体外溶出度研究 | 第127-129页 |
5.2.4 FC固体分散体的表征 | 第129页 |
5.2.5 黄酮组分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129-13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References | 第133-13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6.1 研究创新点 | 第136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136-138页 |
6.2.1 墨早莲防治肺癌药效评价 | 第136页 |
6.2.2 墨旱莲组分的分离富集 | 第136-137页 |
6.2.3 墨旱莲组分结构优化研究 | 第137页 |
6.2.4 纳米碳用于改善墨旱莲中黄酮组分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137-138页 |
6.3 展望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