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 ·完美主义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 ·完美主义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 ·动机的本能理论 | 第9-10页 |
| ·强化理论 | 第10-11页 |
| ·认知行为理论 | 第11-12页 |
| ·完美主义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2-15页 |
| ·完美主义的生物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页 |
| ·完美主义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3页 |
| ·完美主义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5页 |
| ·完美主义与个体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 ·完美主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15页 |
| ·完美主义与人际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 ·完美主义与行为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16页 |
| ·完美主义与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16页 |
| ·完美主义的最新研究趋势 | 第16-20页 |
| ·多变量整合趋势 | 第16-17页 |
| ·多角度研究趋势 | 第17-19页 |
| ·内在机制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完美主义的测量 | 第20-22页 |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2-30页 |
|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 ·研究工具:缺乏适合中国大学生的二维完美主义量表 | 第22页 |
| ·研究深度:缺乏完美主义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22页 |
| ·研究对象:缺乏对国内少数民族完美主义的研究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 ·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 ·被试 | 第25-26页 |
| ·研究工具 | 第26-28页 |
| ·研究程序 | 第28-30页 |
| 第3章 结果分析 | 第30-44页 |
| ·问卷分析 | 第30-32页 |
| ·积极消极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0-32页 |
| ·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肯定、他人肯定、焦虑、抑郁的整体特点 | 第32-35页 |
| ·完美主义的年级、性别比较 | 第32-33页 |
| ·不同专业完美主义的比较 | 第33-34页 |
| ·不同民族完美主义的比较 | 第34页 |
| ·自我肯定、他人肯定的年级和性别特点 | 第34-35页 |
| ·焦虑、抑郁的年级和性别特点 | 第35页 |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35-44页 |
|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 ·完美主义与自我肯定、他人肯定、情绪适应的相关矩阵 | 第36-37页 |
| ·模型检验 | 第37-44页 |
| 第4章 结果讨论 | 第44-52页 |
| ·积极消极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44-45页 |
|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44-45页 |
|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5页 |
|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整体特点 | 第45-48页 |
|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现状 | 第45-46页 |
|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年级、性别特点 | 第46-47页 |
|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专业特点 | 第47页 |
|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民族特点 | 第47-48页 |
| ·完美主义与情绪适应的关系探讨 | 第48页 |
| ·大学生完美主义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机制探讨 | 第48-50页 |
|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0-52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附录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