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的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复读生定义的界定 | 第12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压力接种技术概述 | 第14-17页 |
·压力接种技术概念 | 第14页 |
·压力接种技术理论模型 | 第14-16页 |
·压力接种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心理应激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17-20页 |
·目前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22-32页 |
·问题提出 | 第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9页 |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机制模型 | 第24-26页 |
·压力接种技术干预预评估 | 第26-29页 |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2-48页 |
·研究对象 | 第32-34页 |
·问卷调查对象 | 第32-33页 |
·实验干预对象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34-36页 |
·深入访谈法 | 第36页 |
·实验法 | 第36-37页 |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研究程序 | 第37页 |
·压力接种技术实施程序 | 第37-48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48-64页 |
·问卷调查阶段研究结果 | 第48-58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分析 | 第48-52页 |
·复读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的相关分析 | 第52-55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与各变量关系的结构模型建构 | 第55-58页 |
·实验研究结果 | 第58-64页 |
·压力接种技术对复读生心理应激的结果影响 | 第58-60页 |
·压力接种技术对复读生心理健康的结果影响 | 第60-62页 |
·压力接种技术对复读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影响 | 第62-6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64-78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总体情况分析 | 第64-68页 |
·女性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高于男性复读生的压力特征分析 | 第64-65页 |
·农村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高于城市复读生的背景因素分析 | 第65页 |
·被动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高于主动复读生的动机行为分析 | 第65-66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高于应届生的机理分析 | 第66-68页 |
·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讨论 | 第68-70页 |
·挫折压力应激源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 第68页 |
·应对方式对复读生心理应激发挥中介机制 | 第68-69页 |
·社会支持水平对复读生心理应激起着升降作用 | 第69-70页 |
·压力接种技术降低复读生心理应激水平机理分析 | 第70-73页 |
·实验组压力接种技术后情绪稳定效应而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 第70-71页 |
·实验组压力接种技术后降低心理耐受效应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第71-72页 |
·实验组压力接种技术后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提高学业成绩 | 第72-73页 |
·压力接种技术个案分析举例 | 第73-7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78-82页 |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建议 | 第79页 |
·本研究启示与不足之处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 | 第8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