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4页 |
1.1 细胞内吞通路概述 | 第10-17页 |
1.1.1 细胞内吞通路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1.2 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通路 | 第11-13页 |
1.1.3 脂筏依赖型内吞通路 | 第13-15页 |
1.1.4 网格蛋白通路和脂筏通路的关系 | 第15-16页 |
1.1.5 细胞内吞调控异常与疾病 | 第16页 |
1.1.6 细胞内吞调控与药物摄取 | 第16-17页 |
1.2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血管内皮抑制素概述 | 第17-22页 |
1.2.1 肿瘤以及新生血管生成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2.2 肿瘤新生血管及相关治疗的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2.3 血管内皮抑制素与肿瘤治疗 | 第21-22页 |
1.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治疗研究 | 第22-28页 |
1.3.1 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 | 第22-24页 |
1.3.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的关系 | 第24-26页 |
1.3.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治疗 | 第26-27页 |
1.3.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药物 | 第27-28页 |
1.4 抗肿瘤药物细胞内吞与其疗效的关系概述 | 第28-32页 |
1.4.1 血管内皮抑制素及其受体的细胞内吞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4.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细胞内吞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4.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药物的细胞内吞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32-34页 |
第2章 胆固醇螯合剂制霉菌素调节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细胞内吞 | 第34-52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2.2.1 细胞系、实验试剂和细胞转染 | 第34-36页 |
2.2.2 细胞内吞通路的抑制剂、小干扰 RNA 和突变体 | 第36页 |
2.2.3 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细胞内吞检测 | 第36-37页 |
2.2.4 流式细胞术分析血管内皮抑制素内吞 | 第37页 |
2.2.5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第37-38页 |
2.2.6 超速密度梯度离心实验 | 第3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8-50页 |
2.3.1 制霉菌素能够促进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细胞内吞 | 第38-41页 |
2.3.2 脂筏通路参与血管内皮抑制素内吞 | 第41-43页 |
2.3.3 网格蛋白通路也参与了血管内皮抑制素内吞 | 第43-46页 |
2.3.4 脂筏通路和网格蛋白通路协同调节血管内皮抑制素内吞 | 第46-48页 |
2.3.5 制霉菌素使血管内皮抑制素内吞从脂筏转移到网格蛋白通路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3章 制霉菌素促进血管内皮抑制素内吞和生物学活性 | 第52-64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5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3.2.1 细胞系 | 第52-53页 |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3页 |
3.2.3 内皮细胞信号通路检测 | 第53-54页 |
3.2.4 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 | 第54页 |
3.2.5 内皮细胞吊篮迁移实验 | 第54-55页 |
3.2.6 内皮细胞划线愈合实验 | 第5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5-62页 |
3.3.1 血管内皮抑制素抑制细胞信号通路的疗效被制霉菌素增强 | 第55-57页 |
3.3.2 血管内皮抑制素抑制细胞管腔形成的疗效被制霉菌素增强 | 第57-58页 |
3.3.3 血管内皮抑制素抑制细胞吊篮迁移的疗效被制霉菌素增强 | 第58-60页 |
3.3.4 血管内皮抑制素抑制细胞划线愈合的疗效被制霉菌素增强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4章 制霉菌素促进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肿瘤组织摄取和抗肿瘤疗效 | 第64-77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4.2.1 细胞系和实验材料 | 第65页 |
4.2.2 动物活体成像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实验 | 第65-66页 |
4.2.3 小鼠肿瘤生长和新生血管实验 | 第66-6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7-73页 |
4.3.1 制霉菌素促进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肿瘤组织摄取 | 第67-69页 |
4.3.2 制霉菌素促进血管内皮抑制素在肿瘤新生血管上的定位 | 第69-71页 |
4.3.3 制霉菌素促进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抗肿瘤疗效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73-77页 |
4.4.1 制霉菌素对于其他新生血管抑制剂内吞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2 其他几种制霉菌素同类药物对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作用 | 第75-76页 |
4.4.3 制霉菌素与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治疗的意义 | 第76-77页 |
第5章 制霉菌素促进 EGFR 单抗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内吞 | 第77-87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77-7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5.2.1 细胞系、实验试剂和细胞转染 | 第78页 |
5.2.2 检测 EGFR 单抗的细胞内吞 | 第78页 |
5.2.3 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 EGFR 单抗内吞 | 第78-79页 |
5.2.4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第79页 |
5.2.5 细胞存活增殖实验 | 第79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9-86页 |
5.3.1 制霉菌素能够促进 EGFR 单抗的细胞内吞 | 第79-82页 |
5.3.2 脂筏和网格蛋白都参与 EGFR 单抗内吞 | 第82-84页 |
5.3.3 内吞后 EGFR 单抗的细胞定位研究 | 第84-85页 |
5.3.4 制霉菌素对于 EGFR 单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6-87页 |
第6章 制霉菌素促进 EGFR 单抗药物的肿瘤组织摄取和抗肿瘤疗效 | 第87-94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8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7-88页 |
6.2.1 动物活体成像实验 | 第87-88页 |
6.2.2 小鼠肿瘤生长和治疗实验 | 第88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88-93页 |
6.3.1 制霉菌素促进 EGFR 单抗的肿瘤组织摄取 | 第88-90页 |
6.3.2 制霉菌素促进 EGFR 单抗的抗肿瘤治疗效果 | 第90-93页 |
6.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93-94页 |
6.4.1 制霉菌素和 Cetuximab 联合治疗的意义 | 第93页 |
6.4.2 对于 EGFR 单抗耐药的肿瘤 | 第93-94页 |
第7章 制霉菌素促进“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的抗肿瘤疗效 | 第94-105页 |
7.1 本章引言 | 第94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94-96页 |
7.2.1 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Cetuximab-Doxorubicin)的制备 | 第94-95页 |
7.2.2 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的内吞和摄取(流式细胞实验) | 第95-96页 |
7.2.3 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实验 | 第96页 |
7.2.4 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在荷瘤动物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 第96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96-104页 |
7.3.1 制霉菌素促进 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的细胞内吞摄取 | 第96-98页 |
7.3.2 制霉菌素促进 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对 HCT-116 细胞的疗效 | 第98-100页 |
7.3.3 制霉菌素促进 EGFR 单抗-化药偶联物抗 HCT-116 肿瘤的活性 | 第100-104页 |
7.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104-105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05-11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05-109页 |
8.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