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1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新发展 | 第9-10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 课题研究范围 | 第14-17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2.2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综合体功能解析 | 第21-41页 |
2.1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总结 | 第21-25页 |
2.1.1 城市综合体的主要发展阶段 | 第21-23页 |
2.1.2 城市综合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2.2 城市综合体的主要功能特征 | 第25-31页 |
2.2.1 城市核心特征 | 第27-28页 |
2.2.2 交通枢纽特征 | 第28-30页 |
2.2.3 生活交往特征 | 第30-31页 |
2.3 城市综合体复合功能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 第31-40页 |
2.3.1 整合作用 | 第31-37页 |
2.3.2 优化作用 | 第37-38页 |
2.3.3 激活功能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智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筑空间 | 第41-61页 |
3.1 智慧型城市综合体的智能空间特征 | 第42-46页 |
3.1.1 智能感知 | 第42-44页 |
3.1.2 互联互通 | 第44-46页 |
3.2 智慧型城市综合体的空间组合模式 | 第46-52页 |
3.2.1 地标簇群式 | 第48-49页 |
3.2.2 院落围合式 | 第49-50页 |
3.2.3 群组拓扑式 | 第50-52页 |
3.3 智慧型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空间设计 | 第52-60页 |
3.3.1 多元共生式的主体空间布局 | 第52-54页 |
3.3.2 智慧网络化的交通空间组织 | 第54-59页 |
3.3.3 功能节点化的辅助空间设置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智慧型城市综合体的景观空间 | 第61-82页 |
4.1 景观空间的智慧功能化 | 第62-69页 |
4.1.1 向城市空间开放的智能化功能景观设计 | 第64-67页 |
4.1.2 与环境智能连接的整体性功能景观设计 | 第67-69页 |
4.2 环境景观的智能立体化 | 第69-73页 |
4.2.1 绿化系统的智能立体化 | 第69-73页 |
4.2.2 景观空间的智能立体化 | 第73页 |
4.3 公共空间的智慧一体化 | 第73-81页 |
4.3.1 景观空间的智慧化重构 | 第76-77页 |
4.3.2 群组景观空间的网络化布局 | 第77-79页 |
4.3.3 景观环境的持续化重塑 | 第7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