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西状区域及其缓冲区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与组合推理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拓扑关系表达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拓扑关系推理研究现状第14页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4-16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第16-19页
第2章 空间拓扑关系基本理论第19-27页
    2.1 拓扑空间及其拓扑关系第19-21页
        2.1.1 拓扑空间第19-20页
        2.1.2 空间拓扑关系第20-21页
    2.2 基于经典模型的空间拓扑关系表达第21-23页
        2.2.1 交集模型第21-22页
        2.2.2 RCC模型第22-23页
    2.3 空间拓扑关系组合表推理第23-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拓扑关系模型第27-39页
    3.1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第27-36页
        3.1.1 基本定义第27-29页
        3.1.2 卵黄模型第29-31页
        3.1.3 基于宽边界区域的9Ⅰ模型第31-32页
        3.1.4 空洞区域拓扑关系描述第32-33页
        3.1.5 其他扩展模型第33-35页
        3.1.6 区域划分及其各区域的定义第35-36页
    3.2 N9-Ⅰ模型第36-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拓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第39-67页
    4.1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点对象间拓扑关系描述第39-44页
        4.1.1 基于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点对象的N9-Ⅰ模型第39页
        4.1.2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点对象间拓扑关系的组合推理第39-43页
        4.1.3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点对象的5种拓扑关系第43-44页
    4.2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线对象间拓扑关系描述第44-50页
        4.2.1 基于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线对象的N9-Ⅰ模型第44-45页
        4.2.2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线对象间拓扑关系的组合推理第45-49页
        4.2.3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线对象的93种拓扑关系第49-50页
    4.3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面对象间拓扑关系描述第50-52页
        4.3.1 基于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面对象的N9-Ⅰ模型第50页
        4.3.2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面对象间拓扑关系的组合推理第50-51页
        4.3.3 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与面对象的23种拓扑关系第51-52页
    4.4 两个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间拓扑关系描述第52-57页
        4.4.1 基于两个面状区域及其缓冲的N9-Ⅰ模型第52页
        4.4.2 两个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间拓扑关系的组合推理第52-57页
        4.4.3 两个面状区域及其缓冲区间的152种拓扑关系第57页
    4.5 N9-Ⅰ模型分析第57-65页
        4.5.1 模型比较分析第57-59页
        4.5.2 N9-Ⅰ模型完备性论证第59-60页
        4.5.3 N9-Ⅰ模型实例分析第60-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结论第67-68页
        5.1.1 主要研究成果第67页
        5.1.2 论文主要结论第67-68页
    5.2 展望第68-69页
附录1第69-77页
附录2第77-79页
附录3第7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97页
作者简介第97页
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潮流数学模型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中应用--以丹东海洋红港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GGMplus模型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