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病原学特征 | 第14-15页 |
2 流行情况 | 第15-16页 |
3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蛋白质功能 | 第16-19页 |
3.1 PEDV基因组结构 | 第16页 |
3.2 病毒结构蛋白功能 | 第16-18页 |
3.3 病毒非结构蛋白功能 | 第18-19页 |
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4.1 RT-PCR法 | 第20页 |
4.2 ELISA法 | 第20-21页 |
4.3 免疫荧光法 | 第21页 |
4.4 电镜法 | 第21-22页 |
4.5 免疫组化技术 | 第22页 |
4.6 血凝试验 | 第22页 |
4.7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22页 |
4.8 胶体金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5 PEDV的免疫及预防措施 | 第23-25页 |
5.1 灭活疫苗 | 第23页 |
5.2 弱毒疫苗 | 第23-24页 |
5.3 基因工程疫苗 | 第24-25页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一 致猪腹泻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36页 |
1 材料 | 第26-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27页 |
2.2 处理样品 | 第27-28页 |
2.3 提取病料中RNA | 第28页 |
2.4 RNA反转录 | 第28页 |
2.5 PCR条件优化 | 第28-30页 |
2.6 特异性实验 | 第30页 |
2.7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30-34页 |
2.7.1 反应体系 | 第30页 |
2.7.2 反应程序 | 第30-31页 |
2.7.3 PCR扩增基因片段图 | 第31-34页 |
3 结果 | 第34页 |
3.1 RT-PCR检测结果统计 | 第34页 |
3.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34页 |
4 讨论 | 第34-36页 |
研究内容二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胶体金检测方法的优化 | 第36-46页 |
1 材料 | 第36-37页 |
1.1 病毒和抗体来源 | 第36页 |
1.2 实验试剂、材料、仪器 | 第36-37页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41页 |
2.1 腹水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 胶体金的制备 | 第38-39页 |
2.3 胶体金试纸条的优化摸索 | 第39-41页 |
3 结果 | 第41-44页 |
3.1 优化前后试纸条灵敏度检测结果对比 | 第41-42页 |
3.2 标记抗体浓度摸索结果 | 第42页 |
3.3 优化前后金标垫对比 | 第42-43页 |
3.4 优化对比结果 | 第43页 |
3.5 稳定性和保存性实验 | 第43页 |
3.6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研究内容三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L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46-51页 |
1 材料 | 第46页 |
1.1 抗体和检测样品来源 | 第46页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6页 |
2 方法 | 第46-49页 |
2.1 抗体结合生物素B | 第46-47页 |
2.2 强制探针结合试验(Force test) | 第47-48页 |
2.3 PLA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实验 | 第48-49页 |
3 结果 | 第49-50页 |
3.1 强制探针结合实验结果 | 第49页 |
3.2 PLA方法初步建立结果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研究内容四 致猪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51-64页 |
1 材料 | 第51页 |
1.1 临床样品信息 | 第51页 |
1.2 材料及仪器 | 第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51-52页 |
2.2 目的片段胶回收 | 第52-53页 |
2.3 目的片段连接 | 第53页 |
2.4 连接产物转化 | 第53页 |
2.5 提取质粒DNA | 第53-54页 |
2.6 质粒DNA酶切鉴定 | 第54页 |
2.7 鉴定后的质粒测序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62页 |
3.1 PEDV M、S1片段PCR扩增图 | 第54-56页 |
3.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56-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学位期闸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