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1 铝锂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 第10-15页 |
1.2 超塑性简介 | 第15-20页 |
1.2.1 超塑性的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2.3 超塑性的宏观变形特征 | 第16-17页 |
1.2.4 超塑性的微观组织特征 | 第17页 |
1.2.5 超塑性变形的力学特点 | 第17-20页 |
1.3 超塑性变形机理 | 第20-25页 |
1.3.1 传统超塑性材料的变形机理 | 第20-23页 |
1.3.2 非传统超塑性材料的变形机理 | 第23-25页 |
1.4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材料微观织构 | 第25-26页 |
1.4.1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 第25页 |
1.4.2 材料的微观织构 | 第25-26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8-29页 |
2.3 高温超塑性拉伸 | 第29-31页 |
2.3.1 拉伸形状和尺寸 | 第29-30页 |
2.3.2 静态再结晶退火对超塑性的影响 | 第30页 |
2.3.3 温度和应变速率对超塑性的影响 | 第30页 |
2.3.4 最佳超塑性变形条件下组织演变研究 | 第30-31页 |
2.4 组织观察 | 第31-33页 |
2.4.1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1页 |
2.4.2 晶粒尺寸测量 | 第31页 |
2.4.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1-32页 |
2.4.4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2页 |
2.4.5 EBSD检测 | 第32-33页 |
3 静态再结晶退火温度对5A90铝锂合金的影响 | 第33-42页 |
3.1 实验结果 | 第33-40页 |
3.1.1 显微组织演变 | 第33-35页 |
3.1.2 晶粒取向差演变 | 第35-36页 |
3.1.3 织构演变 | 第36-40页 |
3.2 分析与讨论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5A90铝锂合金再结晶板材超塑变形的力学特性 | 第42-51页 |
4.1 实验结果 | 第42-48页 |
4.1.1 超塑变形的温度条件 | 第43-44页 |
4.1.2 超塑变形的速度条件 | 第44-45页 |
4.1.3 最佳超塑性变形条件 | 第45-46页 |
4.1.4 超塑性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 | 第46-47页 |
4.1.5 超塑性变形表观激活能Q | 第47-48页 |
4.2 分析与讨论 | 第48-50页 |
4.2.1 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超塑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和变形激活能Q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5A90铝锂合金超塑变形的微取向演变及变形机理 | 第51-67页 |
5.1 微取向演变 | 第51-58页 |
5.1.1 显微组织演变 | 第52-54页 |
5.1.2 空洞组织演变 | 第54-55页 |
5.1.3 晶粒取向差演变 | 第55-56页 |
5.1.4 织构演变 | 第56-58页 |
5.2 分析与讨论 | 第58-65页 |
5.2.1 再结晶对超塑性延伸率的影响机制 | 第58-59页 |
5.2.2 超塑性变形机理分析 | 第59-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