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稻纹枯病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1.1 稻纹枯病概况 | 第11页 |
1.1.2 病原菌生物学 | 第11-13页 |
1.1.3 病菌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 第13-16页 |
1.1.4 病害防治 | 第16-18页 |
1.1.4.1 栽培防治 | 第16页 |
1.1.4.2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1.1.4.3 农药防治 | 第17-18页 |
1.2 病害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病害抗药概况 | 第18-19页 |
1.2.2 病害抗药机理 | 第19-20页 |
1.2.3 病害抗药的潜在能力 | 第20页 |
1.2.4 病害抗药风险评估 | 第20-22页 |
1.3 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8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稻纹枯病菌菌株 | 第23-24页 |
2.1.2 寄主水稻 | 第24页 |
2.1.3 试验药剂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8页 |
2.2.1 基本方法 | 第24-25页 |
2.2.1.1 培养基制备 | 第24页 |
2.2.1.2 病菌培养及菌丝块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2.2.1.3 水稻培育及离体叶片的准备方法 | 第25页 |
2.2.1.4 防治药物的配备和施用方法 | 第25页 |
2.2.2 离体水稻叶片接种发病方法的建立 | 第25-28页 |
2.2.2.1 离体叶片接种发病的症状观察及病情变化测定 | 第26-27页 |
2.2.2.2 接种体菌丝的生长菌龄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27页 |
2.2.2.3 接种操作方式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27页 |
2.2.2.4 不同生育期的稻叶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27页 |
2.2.2.5 不同叶位的稻叶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2.6 接种方法对菌株致病力或品种抗病力的鉴别能力 | 第28页 |
2.2.2.7 病情调查方法 | 第28页 |
2.2.3 药物防治稻纹枯病的作用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2.2.3.1 药物对病菌的作用方式研究 | 第29页 |
2.2.3.2 药物对病害的作用方式测定 | 第29-30页 |
2.2.3.3 药物在稻叶上的作用持效期测定 | 第30页 |
2.2.4 药物防治作用的剂量效应分析 | 第30-31页 |
2.2.4.1 防治效果容易变化的剂量范围的测定 | 第30页 |
2.2.4.2 不同药物剂量对同一抗药力菌株的防治效果 | 第30-31页 |
2.2.4.3 同一药物剂量对不同抗药力菌株的防治效果 | 第31页 |
2.2.5 药物诱导下稻纹枯病菌的变异特性分析 | 第31-34页 |
2.2.5.1 诱变体菌株的诱导 | 第31-32页 |
2.2.5.2 病菌变异的潜在能力分析 | 第32页 |
2.2.5.3 诱变体菌株经寄主转代后的抗药力变化测定 | 第32-33页 |
2.2.5.4 诱变体菌株经PSA斜面转后的抗药力变化测定 | 第33页 |
2.2.5.5 诱变体菌株经保存6个月后的抗药力变化测定 | 第33页 |
2.2.5.6 诱变体菌株的致病力变化测定 | 第33-34页 |
2.2.6 稻纹枯病菌在药物环境下的竞争力分析 | 第34-37页 |
2.2.6.1 菌株在药物环境下生长的生物量变化 | 第34-35页 |
2.2.6.2 菌株在有药物的稻叶上致病的致病量变化 | 第35-36页 |
2.2.6.3 离体叶接种试验的环境温度、以及病情调查与相关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2.2.7 结果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63页 |
3.1 离体水稻叶片接种发病方法的建立 | 第38-44页 |
3.1.1 离体叶片接种发病的症状及病情变化 | 第38-40页 |
3.1.2 接种体老熟度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40页 |
3.1.3 接种操作方式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40页 |
3.1.4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叶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40-42页 |
3.1.5 稻叶不同叶位对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42页 |
3.1.6 接种方法对菌株致病力或品种抗病力的鉴别能力 | 第42-44页 |
3.2 药物防治稻纹枯病的作用特性分析 | 第44-52页 |
3.2.1 药物对病菌的作用方式 | 第44-45页 |
3.2.2 药物对病害的作用方式 | 第45-47页 |
3.2.3 药物在稻叶上的作用持续期 | 第47-48页 |
3.2.4 药物防治作用的剂量效应 | 第48-50页 |
3.2.4.1 防治效果容易变化的剂量范围 | 第48-50页 |
3.2.4.2 不同药物剂量对同一抗药力菌株的防治效果 | 第50页 |
3.2.5 同一药物剂量对不同抗药力菌株的防治效果 | 第50-52页 |
3.3 药物诱导下稻纹枯病菌的变异特性分析 | 第52-57页 |
3.3.1. 药物诱变体菌株的获得 | 第52页 |
3.3.2 药物胁迫诱导导致病菌变异的潜在能力 | 第52-53页 |
3.3.3 诱变菌株经寄主转代后的抗药力变化 | 第53-54页 |
3.3.4 诱变菌株经PSA斜面培养后的抗药力变化 | 第54-55页 |
3.3.5 诱变菌株经保存6个月后的抗药力变化 | 第55页 |
3.3.6 诱变菌株的致病力变化测定 | 第55-57页 |
3.4 稻纹枯病菌在药物环境下的竞争力分析 | 第57-63页 |
3.4.1 菌株在不同药物环境的生物量变化 | 第57-59页 |
3.4.2 菌株在有药物的稻叶上致病的致病量变化 | 第59-63页 |
4 讨论 | 第63-66页 |
4.1 适用于药效生物测定的离体叶片人工发病方法 | 第63页 |
4.2 诱变体抗药力的稳定性表现 | 第63-64页 |
4.3 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风险 | 第64-65页 |
4.4 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抗药风险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