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声学工程论文--振动、噪声及其控制论文--振动和噪声的控制及其利用论文

考虑流体可压缩性的粘滞流体阻尼器理论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符号说明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1页
    1.1 引言第19页
    1.2 阻尼器的分类及研究第19-24页
        1.2.1 摩擦阻尼器第20-22页
        1.2.2 粘弹性阻尼器第22-23页
        1.2.3 粘滞流体阻尼器第23-24页
    1.3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第24-29页
        1.3.1 国内外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应用领域第24-28页
        1.3.2 国内外对流体阻尼器性能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3.3 国内粘滞流体阻尼器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流体阻尼器结构及阻尼介质第31-45页
    2.1 油缸式粘滞流体阻尼器的类型第32-36页
        2.1.1 孔隙式和间隙式流体阻尼器第32-35页
        2.1.2 单出杆式和双出杆式流体阻尼器第35-36页
    2.2 粘滞流体介质的特性第36-41页
        2.2.1 材料的分类第37页
        2.2.2 流体的粘度第37-40页
        2.2.3 流体的压缩性第40-41页
        2.2.4 雷诺数和临界雷诺数第41页
    2.3 本文采用的流体阻尼器结构和阻尼介质第41-43页
        2.3.1 阻尼孔的设计第42页
        2.3.2 活塞杆结构的设计第42-43页
        2.3.3 阻尼器安装方式第43页
        2.3.4 阻尼介质第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力学模型第45-65页
    3.1 几种基本模型第46-48页
        3.1.1 线性模型第46页
        3.1.2 Kelvin 模型第46-47页
        3.1.3 Maxwell 模型第47-48页
    3.2 非线性阻尼力第48-53页
        3.2.1 湍流时的活塞两侧压差第48-50页
        3.2.2 层流时的活塞两侧压差第50-53页
    3.3 非线性刚度第53-55页
        3.3.1 流体压缩性引起的刚度第53页
        3.3.2 油缸体积变化引起的刚度第53-55页
    3.4 非线性串联模型的等效线性化第55-58页
        3.4.1 数值方法求解非线性模型第55-58页
        3.4.2 设计用线性阻尼系数第58页
    3.5 流体压缩对阻尼和刚度的影响第58-61页
        3.5.1 串联模型中的等效线性化刚度 ks和阻尼 cs第58-59页
        3.5.2 线性并联模型的附加刚度 kp和阻尼 cp第59-60页
        3.5.3 混气流体阻尼器并联模型分析第60-61页
    3.6 线性并联模型的可靠性分析第61-62页
    3.7 K_S和C_S对K_P和C_P的影响第62-63页
    3.8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流体阻尼器试验装置第65-77页
    4.1 流体阻尼器的特性曲线第65-66页
        4.1.1 滞回曲线第65-66页
        4.1.2 F-υ曲线第66页
    4.2 试验台设计要求第66-68页
        4.2.1 所需信号第67页
        4.2.2 激励要求第67-68页
    4.3 凸轮的设计第68-73页
        4.3.1 凸轮理论廓线第69-70页
        4.3.2 凸轮的实际廓线第70-73页
    4.4 凸轮的力学分析第73-75页
    4.5 电动机的功率第75页
    4.6 传动系统第75页
    4.7 传感器选型第75-76页
    4.8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流体阻尼器的试验研究第77-104页
    5.1 试验工况第77-78页
        5.1.1 阻尼器规格第77页
        5.1.2 粘滞流体材料第77-78页
        5.1.3 流体阻尼器的试验工况第78页
    5.2 流体阻尼器试验的数据处理第78-81页
    5.3 试验与模型仿真结果比较第81-98页
        5.3.1 排气良好的阻尼器试验第82-87页
        5.3.2 混气流体阻尼器试验第87-92页
        5.3.3 混气对比试验——工况 H2.0第92-96页
        5.3.4 动态激励——工况 SB2.0 和 SB2.2第96-98页
    5.4 试验结果分析第98-102页
        5.4.1 孔径的影响第99页
        5.4.2 混气比例的影响第99-100页
        5.4.3 激励振幅的影响第100-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模型的应用第104-110页
    6.1 根据阻尼设计流体阻尼器第104-105页
    6.2 附加刚度的影响判据第105-109页
        6.2.1 混气比例对 z 值的影响第105-106页
        6.2.2 孔径对 z 值的影响第106-108页
        6.2.3 振幅对 z 值的影响第108-109页
    6.3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3页
    7.1 主要工作内容第110-112页
    7.2 研究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系统与算法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评价及应用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