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论文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11-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4 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研究相关的理论与经验借鉴 | 第15-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1.1 激励 | 第15-16页 |
2.1.2 机制与激励机制 | 第16页 |
2.1.3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 第16-20页 |
2.2.1 需要层次论 | 第16-17页 |
2.2.2 双因素理论 | 第17-18页 |
2.2.3 期望理论 | 第18页 |
2.2.4 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2.2.5 强化理论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2.3.1 国外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20-21页 |
2.3.2 我国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广西QZ学院科研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24-43页 |
3.1 QZ学院科研激励现状概述 | 第24-30页 |
3.1.1 QZ学院科研现状 | 第24-25页 |
3.1.2 科研激励机制的政策概况 | 第25-29页 |
3.1.3 科研激励机制中精神激励概况 | 第29-30页 |
3.2 QZ学院科研激励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30-38页 |
3.2.1 问卷设计具体情况 | 第30-32页 |
3.2.2 现状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3.3 QZ学院科研激励机制的特点与成效 | 第38-40页 |
3.4 QZ学院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3.4.1 科研激励导向不明确 | 第40页 |
3.4.2 激励没有建立在对教师需求的分析基础之上 | 第40-41页 |
3.4.3 激励政策缺乏弹性 | 第41页 |
3.4.4 激励评价指标不科学 | 第41页 |
3.4.5 教师科研培训制度不完善 | 第41-42页 |
3.4.6 配套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科研需求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重构与优化广西QZ学院科研激励机制的对策措施 | 第43-57页 |
4.1 构建广西QZ学院科研全面激励机制 | 第43-47页 |
4.1.1 构建广西QZ学院科研全面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4.1.2 构建广西QZ学院科研全面激励机制基本原则 | 第44-46页 |
4.1.3 构建广西QZ学院科研全面激励机制的思路与内涵 | 第46-47页 |
4.2 建立明确的科研激励导向——导向机制 | 第47-49页 |
4.2.1 统一全员科研的思想认识 | 第47-48页 |
4.2.2 制订体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激励制度 | 第48-49页 |
4.2.3 构建“业绩公开”式的精神激励 | 第49页 |
4.3 完善教师科研激励政策——动力机制 | 第49-53页 |
4.3.1 建立科研分层激励政策 | 第50页 |
4.3.2 实现激励政策的公平性 | 第50-51页 |
4.3.3 建立科研培训长效机制 | 第51-52页 |
4.3.4 构建激励型科研团队 | 第52-53页 |
4.4 构建科研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保障机制 | 第53-55页 |
4.4.1 实施开放式科研工作管理模式 | 第53-54页 |
4.4.2 优化科研管理工作环境 | 第54页 |
4.4.3 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 第54-55页 |
4.5 构建合理的科研评估系统——反馈机制 | 第55-57页 |
4.5.1 多渠道开展科研绩效评估 | 第55页 |
4.5.2 引进高校科研量化管理系统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57-58页 |
5.2 创新点或主要贡献 | 第58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