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和论文结构 | 第10-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总体设计体系建立 | 第16-38页 |
2.1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 第16-17页 |
2.1.1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 第16页 |
2.1.2 平原微丘区总体设计原则 | 第16-17页 |
2.1.3 山岭区总体设计原则 | 第17页 |
2.2 总体设计体系 | 第17-30页 |
2.2.1 路线总体设计 | 第17-22页 |
2.2.2 路基高度与土地资源保护 | 第22-23页 |
2.2.3 桥涵总体设计 | 第23-25页 |
2.2.4 隧道总体设计 | 第25-27页 |
2.2.5 互通式立体交叉总体设计 | 第27-28页 |
2.2.6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总体设计 | 第28-30页 |
2.2.7 景观设计 | 第30页 |
2.3 设计标准与技术指标 | 第30-37页 |
2.3.1 技术标准的确定 | 第30-33页 |
2.3.2 技术指标的掌握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隧道总体设计 | 第38-62页 |
3.1 概述 | 第38-43页 |
3.1.1 总体设计的内容 | 第38-39页 |
3.1.2 管理区的概念 | 第39页 |
3.1.3 洞内的分区 | 第39-41页 |
3.1.4 洞外管理区 | 第41-42页 |
3.1.5 组织交通流 | 第42页 |
3.1.6 环境设计 | 第42-43页 |
3.2 公路隧道定位 | 第43-52页 |
3.2.1 路线和隧道位置的选择 | 第43-46页 |
3.2.2 平面线形 | 第46-48页 |
3.2.3 纵断线形 | 第48-50页 |
3.2.4 隧道引线 | 第50-51页 |
3.2.5 与平行隧道或其它结构物的间距 | 第51-52页 |
3.3 山岭隧道 | 第52-61页 |
3.3.1 隧道类型 | 第52页 |
3.3.2 隧道洞口位置选择 | 第52-56页 |
3.3.3 隧道方案实例 | 第56-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典型工程方案的比选 | 第62-93页 |
4.1 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典型工程方案的比选 | 第62-65页 |
4.1.1 影响路基填土高度的因素 | 第62页 |
4.1.2 高填路堤、通道组合方案 | 第62-63页 |
4.1.3 低路堤、天桥组合方案 | 第63-65页 |
4.1.4 结论 | 第65页 |
4.2 山区高速公路典型工程方案的比选 | 第65-71页 |
4.2.1 整体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 | 第65页 |
4.2.2 高路堤与高架桥 | 第65-68页 |
4.2.3 深路堑与隧洞 | 第68-70页 |
4.2.4 山区高速公路总体设计中典型方案的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4.2.5 结论 | 第71页 |
4.3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1-92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71-73页 |
4.3.2 工程主要概况 | 第73页 |
4.3.3 技术标准 | 第73-74页 |
4.3.4 路线走廊 | 第74-77页 |
4.3.5 路线方案比选 | 第77-82页 |
4.3.6 路线方案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 | 第82-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3-97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3-96页 |
5.1.1 路线总体设计 | 第93页 |
5.1.2 构造物总体设计 | 第93-95页 |
5.1.3 其他总体设计 | 第95页 |
5.1.4 工程实例 | 第95-96页 |
5.2 建议及不足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