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铁铁氢化酶的研究概述 | 第11-17页 |
1.2.1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 | 第12-14页 |
1.2.2 铁铁氢化酶催化质子还原制氢机理 | 第14-17页 |
1.3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 | 第17-23页 |
1.3.1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结构 | 第17-20页 |
1.3.2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结构的电化学性质 | 第20-22页 |
1.3.3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结构的催化机理 | 第22-23页 |
1.4 氮磷杂环配体金属有机分子催化剂 | 第23-25页 |
1.4.1 氮磷杂环配体金属有机分子催化剂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 第23-24页 |
1.4.2 氮磷杂环配体金属有机分子催化剂催化机理 | 第24-25页 |
1.5 金属-多吡啶分子催化剂 | 第25-28页 |
1.5.1 金属-多吡啶分子催化剂结构和电化学性质 | 第25-27页 |
1.5.2 金属-多吡啶分子催化剂催化机理 | 第27-28页 |
1.6 论文选题思路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配合物[Pd_2~1(L1)_2]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29-4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1.3 三氮烯配体 HL_1及配合物 1 [Pd_2~1(L1)_2]的合成 | 第30-31页 |
2.1.3.1 1,3-二(2-氯苯)三氮烯(HL_1)的合成 | 第30-31页 |
2.1.3.2 [Pd_2~1(L_1)_2](配合物 1)的合成 | 第31页 |
2.1.4 电化学测试准备工作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2.1 配合物 1 的晶体结构 | 第32-35页 |
2.2.2 三氮烯配体 HL1及配合物 1 [Pd_2~1(L_1)_2]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2.2.3 三氮烯配体 HL1及配合物 1 [Pd_2~1(L_1)_2]核磁共振分析 | 第36-38页 |
2.2.4 配合物 1 [Pd_2~1(L_1)_2]的电化学性质 | 第38-42页 |
2.2.4.1 配合物 1 [Pd_2~1(L_1)_2]的循环伏安图 | 第38-39页 |
2.2.4.2 配合物 1 [Pd_2~1(L_1)_2]对醋酸的电催化研究 | 第39-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配合物[Pd_2~1(L_2)_2]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43-5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1.3 三氮烯配体 HL2及配合物 2 [Pd_2~1(L_2)_2]的合成 | 第43-45页 |
3.1.3.1 1,3-二(2-溴苯)三氮烯(HL_2)的合成 | 第44页 |
3.1.3.2 [Pd_2~1(L_2)_2](配合物 2)的合成 | 第44-4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3.2.1 配合物 2 的晶体结构 | 第45-47页 |
3.2.2 三氮烯配体 HL2及配合物 2 [Pd_2~1(L_2)_2]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3.2.3 三氮烯配体 HL2及配合物 2 [Pd_2~1(L_2)_2]核磁共振分析 | 第48-49页 |
3.2.4 配合物 2 [Pd_2~1(L_2)_2]的电化学性质 | 第49-52页 |
3.2.4.1 配合物 2 [Pd_2~1(L_2)_2]的循环伏安图 | 第49-50页 |
3.2.4.2 配合物 2 [Pd_2~1(L_2)_2]对醋酸的电催化研究 | 第50-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配合物[Pd_2~1(L_3)_4]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53-6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4.1.3 三氮烯配体 HL3及配合物 3 [Pd_2~1(L_3)_4]的合成 | 第54页 |
4.1.3.1 1,3-二(4-氯苯)三氮烯(HL3)的合成 | 第54页 |
4.1.3.2 [Pd_2~1(L_3)_4](配合物 3)的合成 | 第54页 |
4.1.4 电化学测试的准备工作 | 第54-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4.2.1 配合物 3 的晶体结构 | 第55-57页 |
4.2.2 三氮烯配体 HL_3及配合物 3 [Pd_2~Ⅱ(L_3)_4]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4.2.3 三氮烯配体 HL_3及配合物 3 [Pd_2~Ⅱ(L_3)_4]核磁共振分析 | 第58-59页 |
4.2.4 配合物 3 [Pd_2~Ⅱ(L_3)_4]的电化学性质 | 第59-65页 |
4.2.4.1 配合物 3 [Pd_2~Ⅱ(L_3)_4]的循环伏安图 | 第59-60页 |
4.2.4.2 配合物 3 [Pd_2~Ⅱ(L_3)_4]对醋酸的电催化研究 | 第60-62页 |
4.2.4.3 配合物 3 [PdⅡ2(L3)4]对醋酸的电催化研究 | 第62-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配合物[Pd_2~Ⅱ(L_4)_4]的合成、表征及配合物[Pd_2~Ⅰ(L_5)_2]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67-77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67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7-68页 |
5.1.3 三氮烯配体 HL4及配合物 4 [Pd_2~Ⅱ(L_4)_4]的合成 | 第68-69页 |
5.1.3.1 1,3-二(4-溴苯)三氮烯(HL_4)的合成 | 第68页 |
5.1.3.2 [Pd_2~Ⅱ(L_4)_4](配合物 4)的合成 | 第68-6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5.2.1 配合物 4 的晶体结构 | 第69-71页 |
5.2.2 三氮烯配体 HL4及配合物 4 [Pd_2~Ⅱ(L_4)_4]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71-72页 |
5.2.3 配合物 4 [Pd_2~Ⅱ(L_4)_4]稳定性分析 | 第72页 |
5.2.4 配合物 5 [Pd_2~Ⅰ(L_5)_2]的电化学性质 | 第72-75页 |
5.2.4.1 配合物 5 [Pd_2~Ⅰ(L_5)_2]的循环伏安图 | 第73页 |
5.2.4.2 配合物 5 [Pd_2~Ⅰ(L_5)_2]对醋酸的电催化研究 | 第73-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