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景观异质性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12页 |
1.2.2 景观异质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1.2.3 景观异质性研究的尺度依赖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4 景观异质性的梯度效应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5 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6 干扰对景观异质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7 异质性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多功能性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概要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3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地质 | 第19-20页 |
2.1.2 地貌 | 第20页 |
2.1.3 气候和降水 | 第20页 |
2.1.4 土壤和水文资源 | 第20-21页 |
2.1.5 生物资源 | 第21-22页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35页 |
3.1 基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23-28页 |
3.1.1 景观特征数据 | 第23-25页 |
3.1.2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数据 | 第25-26页 |
3.1.3 地貌分区图 | 第26页 |
3.1.4 归一化植被指数(the Normalis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数据 | 第26-28页 |
3.2 指数的选择 | 第28-35页 |
3.2.1 景观指数的选择 | 第28-31页 |
3.2.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算 | 第31-32页 |
3.2.3 半方差函数 | 第32-35页 |
4 不同移动窗口半径下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 第35-41页 |
4.1 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4.2 景观要素组成与构型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4.3 不同干扰背景下景观结构轨迹的梯度分析 | 第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5 特征尺度上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 第41-51页 |
5.1 不同地貌分区的景观组成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5.2 景观异质性分析的特征尺度 | 第42-46页 |
5.2.1 景观指数的计算 | 第42-45页 |
5.2.2 特征尺度的判定 | 第45-46页 |
5.3 特征尺度上景观异质性指数的筛选及主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5.3.1 景观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页 |
5.3.2 景观异质性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5.4 特征尺度上不同地貌分区景观异质性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不同空间分辨率下景观异质性的特征分析 | 第51-57页 |
6.1 景观类型的划分与数据的获取 | 第51-52页 |
6.2 不同景观类型的 NDVI 随着空间分辨率变化的特征分析 | 第52-54页 |
6.3 基于 NDVI 的景观异质性对空间分辨率的响应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7-61页 |
7.1 景观异质性水平与干扰强度之间具有相互指示作用 | 第57-58页 |
7.2 景观的组成与构型表征了景观异质性的内在机制 | 第58页 |
7.3 特征尺度能够客观的反映景观的异质性水平 | 第58-59页 |
7.4 景观异质性具有继承特征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A 河川平原、丘陵和山区景观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