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基质育苗技术及萌发过程中营养生理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 1 引言 | 第11-24页 |
| ·无土栽培的发展进程 | 第11-12页 |
| ·基质栽培发展进程 | 第12-16页 |
| ·基质材料选择 | 第13-14页 |
| ·复合基质配方的研究 | 第14-16页 |
| ·育苗容器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 ·育苗容器种类、材料 | 第16-18页 |
| ·育苗容器规格 | 第18-19页 |
| ·茶树养分吸收规律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茶树对氮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19-20页 |
| ·茶树对磷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20页 |
| ·茶树对钾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20-21页 |
| ·茶树对钙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21页 |
| ·茶树对镁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21-22页 |
| ·茶树对锌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22页 |
| ·茶树对铁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22-23页 |
| ·茶树对锰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 第23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 ·茶籽基质育苗技术的研究 | 第25-26页 |
| ·试验地点 | 第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 ·茶籽萌发过程中养分吸收特性的研究 | 第26-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31页 |
| ·基质物理性状 | 第27页 |
| ·基质化学性状 | 第27-30页 |
| ·基质缓冲性 | 第30页 |
| ·茶苗生长势与根系指标 | 第30页 |
| ·茶苗生物量指标 | 第30页 |
| ·茶苗叶片光合强度 | 第30-31页 |
| ·茶苗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1页 |
| ·茶籽萌发生育期观测 | 第31页 |
| ·营养液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9页 |
| ·原料基质pH 和电导率 | 第31-32页 |
| ·茶树育苗基质的初步筛选 | 第32页 |
| ·茶树育苗基质的复选 | 第32-35页 |
| ·初选基质物理性质比较 | 第32-33页 |
| ·初选基质化学性质比较 | 第33-34页 |
| ·初选基质酸碱缓冲性的比较 | 第34-35页 |
| ·不同基质对茶苗生长的影响 | 第35-39页 |
| ·基质pH、电导率的稳定性 | 第35-36页 |
| ·茶苗生长势 | 第36-37页 |
| ·茶苗根系 | 第37-38页 |
| ·茶苗生物量 | 第38-39页 |
| ·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 | 第39页 |
| ·不同容器对茶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43页 |
| ·茶苗生长势 | 第39-40页 |
| ·茶苗根系 | 第40-42页 |
| ·茶苗生物量 | 第42页 |
| ·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 | 第42-43页 |
| ·茶籽萌发及茶苗生长过程的形态变化 | 第43页 |
| ·茶苗生长过程中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 第43-46页 |
| ·大量元素氮、磷、钾的周平均吸收 | 第44页 |
| ·中量元素钙、镁的周平均吸收 | 第44页 |
| ·微量元素铁、锌、锰的周平均吸收 | 第44-46页 |
| ·茶苗生长过程中营养吸收特点 | 第46-47页 |
| ·不同元素的吸收总量 | 第46页 |
| ·氮吸收形态及比例 | 第46-47页 |
| ·氮磷钾的吸收比例 | 第47页 |
| ·钙镁吸收比例 | 第47页 |
| ·水培过程中营养液的变化 | 第47-49页 |
| ·营养液pH 变化 | 第47-48页 |
| ·营养液EC 值的变化 | 第48页 |
| ·营养液水分耗减量 | 第48-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原料基质的pH 与EC | 第49页 |
| ·基质的理化性质 | 第49页 |
| ·基质配方与茶苗生长的关系 | 第49-50页 |
| ·容器与茶苗生长的关系 | 第50页 |
| ·茶苗生长过程中营养需求特点 | 第50-51页 |
| ·育苗期肥料施用量及施肥时期的确定 | 第51页 |
| 5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