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一)访谈法 | 第11页 |
(二)观察法 | 第11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一)失独家庭 | 第11-12页 |
(二)隔代抚养 | 第12页 |
四、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第12-13页 |
(二)优势视角理论 | 第13页 |
(三)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第13-14页 |
五、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失独家庭数量研究 | 第14-15页 |
(二)失独家庭的困境研究 | 第15-18页 |
第一章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A镇“失独家庭”现状及困境 | 第18-29页 |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A镇“失独家庭”概述 | 第18-20页 |
一、太仆寺旗A镇基本概况 | 第18页 |
(一)自然地理 | 第18页 |
(二)人口和经济 | 第18页 |
二、太仆寺旗A镇“失独家庭“生活现状 | 第18-20页 |
(一)性别和年龄情况 | 第19页 |
(二)丧子原因和时长 | 第19-20页 |
(三)受教育程度 | 第20页 |
第二节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A镇“失独家庭”的困境 | 第20-29页 |
一、太仆寺旗A镇“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 | 第20-27页 |
(一)经济困境 | 第20-22页 |
(二)心理困境 | 第22页 |
(三)养老困境 | 第22-23页 |
(四)家庭婚姻困境 | 第23-24页 |
(五)收养孩子与再生育困境 | 第24-25页 |
(六)第三代抚养困境 | 第25-26页 |
(七)社会融入困境 | 第26-27页 |
二、太仆寺旗A镇“失独家庭”困境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一)丧子打破正常家庭结构 | 第27页 |
(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缺失 | 第27页 |
(三)特别救助金难以维持生活 | 第27-28页 |
(四)宣传不到位、社会关注度不足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缓解太仆寺旗A镇“失独家庭”困境社会工作介入 | 第29-42页 |
第一节 缓解A镇“失独家庭”困境的介入目的与计划 | 第29-31页 |
一、介入目的 | 第29页 |
(一)心理疏导 | 第29页 |
(二)社会融入 | 第29页 |
(三)链接扶助资源 | 第29页 |
二、服务计划 | 第29-31页 |
(一)接案 | 第29-30页 |
(二)建立前期关系 | 第30页 |
(三)建立中期关系 | 第30页 |
(四)建立后期关系 | 第30-31页 |
(五)结案 | 第31页 |
三、服务计划注意事项 | 第31页 |
(一)确定服务内容和时长 | 第31页 |
(二)服务的环境分析 | 第31页 |
第二节 缓解A镇“失独家庭”困境的介入过程 | 第31-42页 |
一、个案研究一 | 第31-37页 |
(一)案主概况 | 第31-33页 |
(二)案主面临的困境 | 第33页 |
(三)案主的优势资源 | 第33页 |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 第33-37页 |
1. 案主的资料收集 | 第33-34页 |
2. 帮助案主缓解生活困境 | 第34-37页 |
(五)评估 | 第37页 |
二、个案研究二 | 第37-42页 |
(一)案主概况 | 第37-38页 |
(二)案主面临的困境 | 第38页 |
(三)案主的优势资源 | 第38页 |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 第38-41页 |
1. 案主的资料收集 | 第38-39页 |
2. 帮助案主缓解生活困境 | 第39-41页 |
(五)评估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