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朋克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非主流文化的研究 | 第14页 |
三、 现代广告设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 关于非主流广告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五节 课题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18-19页 |
一、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8页 |
二、 课题的难点 | 第18-19页 |
第六节 研究框架及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非主流广告的“市场”领域及市场接受度的调研 | 第21-29页 |
第一节 非主流广告的“市场”领域 | 第21-24页 |
一、 非主流广告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 第22页 |
二、 非主流文化的网络营销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节 非主流广告市场接受度的问卷调查表 | 第24-28页 |
一、 问卷的编写 | 第24页 |
二、 样本选择 | 第24页 |
三、 调查结果 | 第24-26页 |
四、 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非主流文化元素的基本阐述 | 第29-40页 |
第一节 相关的界定 | 第29-32页 |
一、 非主流文化的界定 | 第29-30页 |
二、 非主流文化元素的界定 | 第30-31页 |
三、 非主流文化的表现误区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非主流文化运用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表现要素 | 第32-35页 |
一、 非主流文化中的色彩元素 | 第32-33页 |
二、 非主流文化中的文字元素 | 第33-34页 |
三、 非主流文化中的图形元素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非主流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需要 | 第35-39页 |
一、 现代广告设计发展的需要 | 第35-36页 |
二、 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 第36-37页 |
三、 企业文化营销的需求 | 第37-38页 |
四、 多元文化的发展需求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现代广告设计中非主流文化元素的应用 | 第40-57页 |
第一节 现代广告发展的不足 | 第40-42页 |
一、 被传统文化束缚的现代广告 | 第40页 |
二、 广告诉求过多 | 第40-41页 |
三、 缺少鲜明个性及过分夸大 | 第41页 |
四、 视觉元素运用误区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在现代广告中融入非主流文化元素的设计意义 | 第42-44页 |
一、 文化传播的意义 | 第42-43页 |
二、 推动现代广告走向个性化设计的意义 | 第43页 |
三、 依据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及关注度做重点设计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现代广告中的非主流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 第44-52页 |
一、 以媒体为依托的非主流表现形式 | 第44-49页 |
二、 以产品属性和功能为依托的表现形式 | 第49-52页 |
第四节 非主流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52-54页 |
一、 风格幽默化设计方法 | 第52页 |
二、 巅峰设计方法 | 第52页 |
三、 色彩解构设计方法 | 第52-53页 |
四、 图形感强烈化设计方法 | 第53页 |
五、 打破常规设计方法 | 第53页 |
六、 “丑女计”设计方法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合理运用非主流设计方法解决现代广告中的不足 | 第54-56页 |
一、 震撼惊人 | 第54页 |
二、 绝妙趣味 | 第54页 |
三、 史无前例 | 第54-55页 |
四、 有理有据 | 第55-56页 |
第六节 非主流广告设计的未来趋势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第57-60页 |
第一节 非主流文化元素与现代广告结合的设计流程 | 第57-58页 |
一、 品牌介绍 | 第57页 |
二、 设计假设的目的 | 第57页 |
三、 设计提案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在普通杀虫剂广告中融入非主流文化元素展开设计 | 第58-59页 |
一、 设计构思 | 第58-59页 |
二、 设计正稿 | 第59页 |
第三节 研究前景与展望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