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心脏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传递函数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现有传递函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体绘制相关知识介绍及传递函数特性分析 | 第16-25页 |
2.1 体绘制流水线的概念介绍 | 第16-18页 |
2.2 本文涉及的传递函数的特性分析 | 第18-21页 |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面向灰度图像传递函数的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3 面向彩色图像的传递函数特性分析 | 第20页 |
2.2.4 两类传递函数的特性对比 | 第20-21页 |
2.3 光线投射算法的概述 | 第21-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面向彩色图像的传递函数研究 | 第25-45页 |
3.1 彩色图像传递函数总体框架 | 第25-26页 |
3.2 实验数据与预处理 | 第26-27页 |
3.3 梯度值的计算 | 第27-36页 |
3.3.1 基于颜色灰度化的梯度值计算 | 第27-28页 |
3.3.2 基于颜色距离的梯度值计算 | 第28-31页 |
3.3.3 基于 Sobel 算子的梯度值计算 | 第31-35页 |
3.3.4 梯度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4 基于梯度值的传递函数 | 第36-40页 |
3.4.1 梯度直接映射传递函数 | 第36页 |
3.4.2 梯度点积映射传递函数 | 第36-39页 |
3.4.3 梯度结合体素位置映射传递函数 | 第39-40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5.1 梯度传递函数对比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5.2 梯度直接映射传递函数实验结果 | 第41页 |
3.5.3 梯度点积映射传递函数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3.5.4 梯度结合体素位置映射传递函数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面向灰度图像的传递函数研究 | 第45-64页 |
4.1 灰度图像传递函数总体框架 | 第45-46页 |
4.2 实验数据与预处理 | 第46-49页 |
4.2.1 实验数据来源与实验环境 | 第46-47页 |
4.2.2 灰度图像预处理算法介绍 | 第47-49页 |
4.3 区域大小值的提取算法 | 第49-52页 |
4.4 基于区域大小和梯度值的传递函数 | 第52-55页 |
4.4.1 基于区域大小值和梯度值的不透明度传递函数 | 第52-53页 |
4.4.2 基于区域大小和梯度值的颜色传递函数 | 第53-55页 |
4.5 改进的基于特征值的直方图绘制算法 | 第55-60页 |
4.5.1 统计直方图绘制算法介绍 | 第55-56页 |
4.5.2 改进的统计直方图绘制算法 | 第56-59页 |
4.5.3 分类的统计直方图去噪方法 | 第59-60页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虚拟心脏交互式可视化系统的实现 | 第64-71页 |
5.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第64-65页 |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65-66页 |
5.3 系统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 第66-67页 |
5.4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第67-68页 |
5.5 交互式系统实现 | 第68-70页 |
5.5.1 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 第68-69页 |
5.5.2 系统实现效果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