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研究 | 第11页 |
1.3.3 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研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三权分置”制度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2.1 农地产权制度 | 第14-16页 |
2.1.1 产权理论 | 第14页 |
2.1.2 农地产权 | 第14-15页 |
2.1.3 农地产权制度 | 第15-16页 |
2.2 “三权分置”产权制度 | 第16-18页 |
2.2.1 “三权分置”基本含义 | 第16页 |
2.2.2 “三权分置”政策动因 | 第16-18页 |
第3章 建国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程 | 第18-24页 |
3.1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私有、分散经营 | 第18-19页 |
3.2 农业合作社时期:集体公有制过渡时期 | 第19-20页 |
3.2.1 互助组的农地产权制度 | 第19页 |
3.2.2 初级社的农地产权制度 | 第19-20页 |
3.2.3 高级社的农地产权制度 | 第20页 |
3.3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 第20-21页 |
3.4 改革开放时期:集体所有、家庭经营 | 第21-24页 |
3.4.1 家庭联产承包制阶段性演进 | 第22-23页 |
3.4.2 家庭承包责任制存在的缺陷 | 第23-24页 |
第4章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 | 第24-31页 |
4.1 明确“三权”的权利主体 | 第24-25页 |
4.1.1 农地所有权主体 | 第24页 |
4.1.2 农地承包权主体 | 第24-25页 |
4.1.3 农地经营权主体 | 第25页 |
4.2 界定“三权”的权利内容 | 第25-28页 |
4.2.1 农地所有权的权利内容 | 第25-26页 |
4.2.2 农地承包权的权利内容 | 第26-27页 |
4.2.3 农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 | 第27-28页 |
4.3 优化“三权”的权利结构 | 第28-31页 |
4.3.1 确权确地之经营权债权化 | 第29-30页 |
4.3.2 确权确股不确地之经营权物权化 | 第30-31页 |
第5章 农地“三权分置”实施制约性因素 | 第31-36页 |
5.1 制度性因素 | 第31-32页 |
5.1.1 土地法律法规不明晰 | 第31页 |
5.1.2 农业补贴政策不合理 | 第31-32页 |
5.2 体制性因素 | 第32-34页 |
5.2.1 经营权流转机制不规范 | 第32-33页 |
5.2.2 土地确权登记存在不完善 | 第33页 |
5.2.3 经营权抵押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5.3 经济性因素 | 第34-36页 |
5.3.1 承包权与经营权利益失衡 | 第34页 |
5.3.2 工商资本导致农地非农化 | 第34-36页 |
第6章 农地“三权分置”实现路径 | 第36-40页 |
6.1 健全现有法律,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 第36-37页 |
6.2 坚持农地产权公有制,落实集体所有 | 第37页 |
6.3 丰富承包权权利,平衡三权主体利益 | 第37-38页 |
6.4 加强经营权流转监管,严控农地用途 | 第38-39页 |
6.5 完善配套机制,实现经营权抵押权能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