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农户脱贫瞄准机制研究--以河南省Y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1-22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国内相关文献及其述评 | 第13-15页 |
2、国外相关文献及其述评 | 第15-16页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三) 理论工具与方法 | 第17-19页 |
1、理论工具 | 第17-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19-20页 |
1、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2、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2页 |
1、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二、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瞄准机制 | 第22-27页 |
(一) 我国扶贫瞄准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1、瞄准对象的变化 | 第22页 |
2、瞄准内容的变化 | 第22-23页 |
3、瞄准角度的变化 | 第23页 |
(二) 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23-27页 |
1、精准扶贫瞄准的主体 | 第23-24页 |
2、精准扶贫瞄准的对象 | 第24-25页 |
3、精准扶贫瞄准的内容 | 第25页 |
4、精准扶贫瞄准的客观依据 | 第25-26页 |
5、精准扶贫瞄准的表现形式 | 第26-27页 |
三、Y村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一) Y村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二) Y村的扶贫现状 | 第28-30页 |
1、Y村的贫困现状 | 第28-29页 |
2、Y村的主要扶贫措施 | 第29-30页 |
(三) Y村精准扶贫瞄准现状 | 第30-38页 |
1、Y村贫困户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2、Y村精准扶贫瞄准现状 | 第32-36页 |
3、Y村精准扶贫瞄准成效 | 第36-38页 |
四、Y村精准扶贫瞄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一) Y村精准扶贫瞄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1、瞄准主体权责不清 | 第38页 |
2、瞄准时序存在偏差 | 第38-39页 |
3、瞄准对象和内容精准度不够 | 第39-40页 |
4、临界识别难度大 | 第40-41页 |
5、建档立卡工作不规范 | 第41-42页 |
(二) Y村精准扶贫瞄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1、扶贫部门扶贫权责冗杂 | 第42-43页 |
2、扶贫资金运转程序繁琐 | 第43页 |
3、贫困农户信息碎片化 | 第43-44页 |
4、贫困农户社会资本缺失 | 第44页 |
5、部分扶贫工作人员观念偏差 | 第44-46页 |
五、完善贫困农户脱贫瞄准机制的对策 | 第46-52页 |
(一) 构建多元扶贫瞄准体系 | 第46-47页 |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瞄准方式 | 第46页 |
2、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扶贫合作方式 | 第46-47页 |
(二)完善扶贫资金运作方式 | 第47-48页 |
1、提高扶贫资金瞄准的有效性 | 第47页 |
2、消除扶贫资金的时序误差 | 第47-48页 |
3、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 | 第48页 |
(三)建立科学的扶贫瞄准目标识别系统 | 第48-49页 |
1、建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体系 | 第48-49页 |
2、探索临界识别的方法 | 第49页 |
3、完善返贫人口再进入机制 | 第49页 |
(四) 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机制 | 第49-51页 |
1、规范贫困户档案材料 | 第50页 |
2、提高贫困档案管理的科学性 | 第50页 |
3、运用大数据跟踪识别 | 第50-51页 |
(五) 推动贫困人口参与扶贫瞄准 | 第51-52页 |
1、提高贫困人口利用扶贫资源的能力 | 第51页 |
2、营造良好的参与的环境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