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层状材料 | 第13-18页 |
1.2.1 二维层状材料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层状材料的特点及分类 | 第14-15页 |
1.2.3 层状材料的应用 | 第15-18页 |
1.3 层状卤氧化铋材料 | 第18-22页 |
1.3.1 卤氧化铋结构特点 | 第19-21页 |
1.3.2 卤氧化铋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4 稀土掺杂卤氧化铋层状材料 | 第22-24页 |
1.4.1 稀土掺杂卤氧化铋的特点 | 第22-23页 |
1.4.2 稀土掺杂卤氧化铋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4.3 稀土掺杂层状卤氧化铋发光机理研究 | 第24页 |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4-27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4-25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固相法 | 第28页 |
2.2.2 溶剂热法 | 第28-29页 |
2.2.3 样品制备 | 第29-30页 |
2.3 主要表征手段及设备 | 第30-33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页 |
2.3.2 形貌和尺寸表征 | 第30页 |
2.3.3 吸收光谱和透射光谱 | 第30-31页 |
2.3.4 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 | 第31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1页 |
2.3.6 拉曼光谱 | 第31页 |
2.3.7 傅立叶红外光谱 | 第31-32页 |
2.3.8 近红外发射光谱 | 第32-33页 |
第三章 BiOF层状结构的可控制备与生长规律研究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层状BiOF半导体的合成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3.1 固相法合成BiOF的结构表征与生长规律研究 | 第34-37页 |
3.3.2 溶剂热法合成BiOF的结构表征与生长机理研究 | 第3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Eu~(3+)探针特性与层状BiOF晶体结构研究 | 第43-61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Eu~(3+)掺杂层状BiOF亚微米晶发光特性的研究 | 第44-54页 |
4.2.1 Eu~(3+)掺杂层状BiOF亚微米晶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4.2.2 Eu~(3+)掺杂层状BiOF亚微米晶的UV-vis漫反射性能研究 | 第45-46页 |
4.2.3 BiOF:Eu~(3+)电子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4.2.4 Eu~(3+)掺杂层状BiOF亚微米晶发光特性研究 | 第48-54页 |
4.3 Eu~(3+)掺杂层状BiOF微米晶发光特性的研究 | 第54-58页 |
4.3.1 pH值调控对BiOF:Eu~(3+)微米晶形貌结构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2 pH值对BiOF:Eu~(3+)微米晶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BiOF层状结构诱导Er~(3+)低功率红外雪崩研究 | 第61-81页 |
5.1 前言 | 第61-62页 |
5.2 Er~(3+)掺杂BiOF上转换发光特性的研究 | 第62-70页 |
5.2.1 BiOF拉曼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5.2.2 Er~(3+)掺杂BiOF形貌结构表征与分析 | 第63-64页 |
5.2.3 Er~(3+)掺杂层状BiOF半导体光谱研究 | 第64-70页 |
5.3 Yb~(3+)掺杂对层状BiOF:Er~(3+)光子雪崩行为的调控 | 第70-80页 |
5.3.1 Yb~(3+)掺杂对层状BiOF:Er~(3+)半导体光子雪崩行为的调控 | 第71-77页 |
5.3.2 Yb~(3+)掺杂对层状BiOF:Er~(3+)微米晶光子雪崩行为的调控 | 第77-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F~-自掺杂调控层状BiOF:RE~(3+)(Eu~(3+),Er~(3+))BiOF半导体发光性质研究 | 第81-87页 |
6.1 前言 | 第81页 |
6.2 F~-自掺杂层状BiOF:RE~(3+)结构表征 | 第81-83页 |
6.3 F~-自掺杂层状BiOF对Eu~(3+)发光特性影响研究 | 第83-84页 |
6.4 F~-自掺杂层状BiOF对Er~(3+)发光特性影响研究 | 第84-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7-89页 |
7.1 结论 | 第87-88页 |
7.2 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方向 | 第88页 |
7.2.1 存在的不足 | 第88页 |
7.2.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88页 |
7.3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 | 第97页 |
发表论文: | 第97页 |
申请专利: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