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概况 | 第10页 |
1.2 致病疫霉菌概述 | 第10-14页 |
1.2.1 致病疫霉的起源 | 第10页 |
1.2.2 致病疫霉的分类地位 | 第10-11页 |
1.2.3 致病疫霉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页 |
1.2.4 病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 第11-12页 |
1.2.5 致病疫霉菌的危害症状和传播途径 | 第12-13页 |
1.2.6 流行防控 | 第13-14页 |
1.3 致病疫霉交配型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马铃薯晚疫菌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采集、分离纯化、保存及交配型测定 | 第17-24页 |
2.1 病样的采集 | 第17-18页 |
2.1.1 采集时间、地点 | 第17页 |
2.1.2 采集方法 | 第17-18页 |
2.2 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 第18页 |
2.2.1 马铃薯薯块的预处理 | 第18页 |
2.2.2 处理病叶 | 第18页 |
2.2.3 分离菌株 | 第18页 |
2.3 病菌的保存 | 第18页 |
2.4 致病疫霉菌交配型的测定 | 第18-19页 |
2.4.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19-24页 |
2.5.1 分离纯化结果 | 第19-20页 |
2.5.2 交配型结果 | 第20-22页 |
2.5.3 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致病疫霉菌的 SSR 分析 | 第24-3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3.2.1 菌丝收集及 DNA 提取 | 第24页 |
3.2.2 PCR 扩增 | 第24-26页 |
3.2.3 PAGE 电泳 | 第26-28页 |
3.2.4 凝胶条带分析 | 第2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3.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1-32页 |
附表 | 第3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