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4-20页 |
1.1 牧草青贮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1 牧草青贮意义及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1.2 青贮添加剂 | 第14-15页 |
1.1.3 保障青贮品质的策略和方法 | 第15-16页 |
1.2 离子注入方法 | 第16-19页 |
1.2.1 离子注入方法的应用优势 | 第16-17页 |
1.2.2 粒子加速器的分布及离子注入选育突变菌株应用实例 | 第17-18页 |
1.2.3 离子注入诱变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及诱变机理研究 | 第18-19页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2 出发菌株的筛选 | 第20-36页 |
2.1 材料及方法 | 第20-25页 |
2.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20-21页 |
2.1.2 发酵苜蓿粉实验 | 第21页 |
2.1.3 碳源发酵实验 | 第21-22页 |
2.1.4 菌株鉴定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 第22页 |
2.1.5 青贮材料的准备及乳酸菌添加剂的培养 | 第22页 |
2.1.6 青贮苜蓿的微生物,有机酸及发酵产物分析 | 第22-23页 |
2.1.7 乳酸菌纤维降解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1.8 统计及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 | 第25-34页 |
2.2.1 供试菌株发酵苜蓿粉性能 | 第25页 |
2.2.2 供试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发酵性能 | 第25-26页 |
2.2.3 A345菌属鉴定结果 | 第26-28页 |
2.2.4 菌株A345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28页 |
2.2.5 菌株A345的碳源发酵特性 | 第28-29页 |
2.2.6 菌株A345苜蓿青贮应用效果验证 | 第29-32页 |
2.2.7 菌株A345纤维降解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2-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3 诱变筛选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6-47页 |
3.1 材料及方法 | 第36-39页 |
3.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6页 |
3.1.2 离子注入涂布菌液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3.1.3 N+注入诱变方法 | 第36-37页 |
3.1.4 辐照致死率的测定 | 第37页 |
3.1.5 刚果红染色法 | 第37页 |
3.1.6 发酵苜蓿粉实验 | 第37-38页 |
3.1.7 纤维素内切酶酶活测定 | 第38页 |
3.1.8 苜蓿青贮实验 | 第38-39页 |
3.1.9 统计与分析 | 第39页 |
3.2 结果 | 第39-45页 |
3.2.1 离子注入辐照致死率 | 第39页 |
3.2.2 高纤维降解能力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39-41页 |
3.2.3 突变菌株发酵苜蓿粉性能 | 第41-42页 |
3.2.4 突变菌株纤维素内切酶酶活 | 第42页 |
3.2.5 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苜蓿青贮应用效果比较 | 第42-45页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4 诱变筛选体系的优化 | 第47-56页 |
4.1 材料及方法 | 第47-49页 |
4.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47页 |
4.1.2 N+注入诱变方法 | 第47页 |
4.1.3 辐照致死率的测定 | 第47-48页 |
4.1.4 刚果红染色法 | 第48页 |
4.1.5 1 %葡聚糖(MW:3000)溶液发酵实验 | 第48页 |
4.1.6 发酵苜蓿粉实验 | 第48-49页 |
4.1.7 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49页 |
4.1.8 纤维降解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49页 |
4.1.9 抑菌实验 | 第49页 |
4.1.10 统计及分析 | 第49页 |
4.2 结果 | 第49-54页 |
4.2.1 离子注入辐照致死率 | 第49-50页 |
4.2.2 突变菌株筛选结果 | 第50-51页 |
4.2.3 发酵苜蓿粉性能 | 第51-52页 |
4.2.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52-53页 |
4.2.5 诱变前后菌株纤维降解相关酶基因表达量的比较 | 第53页 |
4.2.6 诱变前后菌株抑菌活性比较 | 第53-54页 |
4.3 讨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