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轻微刑事污点相对消灭制度及架构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国外立法启迪和国内实践探索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国外立法启迪 | 第11-15页 |
一、国外相关立法 | 第11-13页 |
二、刑事污点消灭的一般条件 | 第13-14页 |
三、刑事污点消灭的方式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实践探索 | 第15-17页 |
一、国内司法实践探索 | 第16-17页 |
二、理论方面探索 | 第17页 |
第二章 回归社会阻碍及制度构建意义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回归社会阻碍 | 第18-20页 |
一、观念方面 | 第18-19页 |
二、制度方面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制度构建意义 | 第20-25页 |
一、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 | 第20-21页 |
二、有利于避免“标签效应” | 第21-22页 |
三、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人权 | 第22-24页 |
四、有利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制度框架构思与相关问题对策 | 第25-40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一、未成年人 | 第25页 |
二、轻微刑事污点 | 第25-28页 |
三、相对消灭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制度框架构思 | 第29-38页 |
一、制度设计 | 第30-32页 |
二、制度效果 | 第32-33页 |
三、制度执行 | 第33-38页 |
第三节 相关问题对策 | 第38-40页 |
一、如何保证学校的知情权 | 第38-39页 |
二、学习和工作履历的衔接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