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3-20页 |
1.2.1 民居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2.2 课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2.3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7-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民居现状及其适应性问题 | 第27-57页 |
2.1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自然环境 | 第27-3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29页 |
2.1.2 地形特点 | 第29-30页 |
2.1.3 气候区划 | 第30-31页 |
2.1.4 生态环境 | 第31-32页 |
2.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社会文化 | 第32-34页 |
2.2.1 人口增长 | 第32页 |
2.2.2 农耕文明 | 第32页 |
2.2.3 历史文化 | 第32-34页 |
2.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经济条件 | 第34-36页 |
2.3.1 产业类型 | 第34页 |
2.3.2 相关政策 | 第34-35页 |
2.3.3 家庭经济构成 | 第35-36页 |
2.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现状——以柏树村为例 | 第36-52页 |
2.4.1 柏树村村落环境特点 | 第36-38页 |
2.4.2 柏树村村落空间形态 | 第38-40页 |
2.4.3 柏树村民居空间形态及建造体系 | 第40-52页 |
2.5 民居建筑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 第52-54页 |
2.5.1 空间形态的贪大求洋 | 第52-53页 |
2.5.2 建造体系的盲目更新 | 第53-54页 |
2.5.3 背弃生态远离自然 | 第5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生态营建策略 | 第57-73页 |
3.1 新民居建筑营造的影响因素 | 第57-62页 |
3.1.1 自然资源 | 第57页 |
3.1.2 气候条件 | 第57-59页 |
3.1.3 经济因素 | 第59-61页 |
3.1.4 抗震要求 | 第61页 |
3.1.5 生态环境 | 第61-62页 |
3.1.6 审美要求 | 第62页 |
3.2 分析当前民居建造的“不适应性” | 第62-65页 |
3.2.1 结构不安全 | 第62-64页 |
3.2.2 使用不舒适 | 第64-65页 |
3.2.3 材料不可持续利用 | 第65页 |
3.2.4 地域性文化逐渐丧失 | 第65页 |
3.3 相关案例研究 | 第65-70页 |
3.3.1 谢英俊——冷弯薄壁轻钢结构 | 第65-66页 |
3.3.2 刘家琨——“再升屋”计划 | 第66-67页 |
3.3.3 崔恺——大地湾博物馆 | 第67-68页 |
3.3.4 任卫中——安吉生态屋 | 第68-70页 |
3.4 提出新民居建筑生态营建策略 | 第70-72页 |
3.4.1 控制建筑形体 | 第70页 |
3.4.2 优化建筑构造 | 第70-71页 |
3.4.3 充分利用资源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生态建构适宜方法 | 第73-91页 |
4.1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屋盖系统 | 第73-80页 |
4.1.1 屋架结构 | 第73-76页 |
4.1.2 屋面构造 | 第76-77页 |
4.1.3 吊顶设置 | 第77-78页 |
4.1.4 瓦的铺设 | 第78-80页 |
4.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外围护系统 | 第80-88页 |
4.2.1 承重结构 | 第81页 |
4.2.2 外体保温 | 第81-85页 |
4.2.3 墙体外表面处理 | 第85页 |
4.2.4 室内地面 | 第85-86页 |
4.2.5 门窗 | 第86-88页 |
4.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旧材料的再利用 | 第88-89页 |
4.3.1 围墙 | 第88页 |
4.3.2 果窖 | 第88-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5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太阳能利用适宜方法 | 第91-103页 |
5.1 太阳能利用的条件及必要性 | 第91-93页 |
5.1.1 陇中地区日照资源丰富 | 第91-92页 |
5.1.2 陇中地区能源利用方式单一且对环境负荷很大 | 第92页 |
5.1.3 陇中地区太阳能利用现状 | 第92-93页 |
5.2 陇中地区太阳能利用方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93-100页 |
5.2.1 太阳能热水系统 | 第93-95页 |
5.2.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 第95-99页 |
5.2.3 现状问题分析 | 第99-100页 |
5.3 阳光间的改进措施 | 第100-101页 |
5.3.1 提高得热效率 | 第100页 |
5.3.2 延长蓄热的持久性 | 第100-101页 |
5.3.3 延续地区传统建筑文化 | 第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6 结语 | 第103-105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