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作品的保护、修缮和仿造论文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第12-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相关概念及内容第14-16页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6-18页
        1.2.1 课题的提出第16页
        1.2.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2.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8-21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1页
    1.4 研究方法与课题创新性第21-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课题创新性第22-23页
    1.5 论文框架第23-25页
第二章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概况第25-44页
    2.1 区位概况第25-27页
        2.1.1 理县地理概况第25-26页
        2.1.2 吉祥多门塔遗址区位概况第26-27页
    2.2 历史沿革第27-29页
        2.2.1 理县历史沿革第27-28页
        2.2.2 宝殿寺吉祥多门塔历史沿革第28-29页
        2.2.3 宝殿寺吉祥多门塔重要事件与理县对应时期情况梳理第29页
    2.3 理县吉祥多门塔、寺现状第29-36页
        2.3.1 宝殿寺现状第30-34页
        2.3.2 吉祥多门塔遗址现状第34-36页
    2.4 历史记录与历史影像第36-43页
        2.4.1 历史记录第37页
        2.4.2 历史影像第37-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价值评估第44-65页
    3.1 理县吉祥多门塔建筑形象复原认知第44-48页
        3.1.1 理县吉祥多门塔平面第45页
        3.1.2 理县吉祥多门塔立面第45-47页
        3.1.3 理县吉祥多门塔空间第47-48页
    3.2 同类型吉祥多门塔第48-55页
        3.2.1 川西藏区吉祥多门塔第48-50页
        3.2.2 西藏地区吉祥多门塔第50-55页
    3.3 理县吉祥多门塔与其余吉祥多门塔对比第55-58页
        3.3.1 与西藏早期吉祥多门塔对比第55-57页
        3.3.2 与四川西部藏区吉祥多门塔对比第57-58页
    3.4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反映的内容第58-62页
        3.4.1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反映的文化内涵第58-61页
        3.4.2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反映的建筑形式第61-62页
    3.5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体现的价值第62-64页
        3.5.1 历史价值第62-63页
        3.5.2 艺术价值第63页
        3.5.3 科学价值第63页
        3.5.4 文化价值第63页
        3.5.5 社会价值第63-64页
    3.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相关案例研究第65-87页
    4.1 南京大报恩寺塔遗址第65-71页
        4.1.1 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内容第66页
        4.1.2 塔遗址保护、展示的方式第66-70页
        4.1.3 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可行性分析第70-71页
    4.2 杭州西湖雷峰塔遗址第71-77页
        4.2.1 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内容第72-73页
        4.2.2 塔遗址保护、展示的方式第73-76页
        4.2.3 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可行性分析第76-77页
    4.3 洛阳明堂天堂遗址第77-83页
        4.3.1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内容第78-79页
        4.3.2 遗址保护、展示的方式第79-82页
        4.3.3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可行性第82-83页
    4.4 案例对比研究第83-86页
        4.4.1 保护方式第84页
        4.4.2 空间展示第84-85页
        4.4.3 形态展示第85页
        4.4.4 建筑属性第85页
        4.4.5 景观展示第85-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相关案例的适用理论探讨第87-104页
    5.1 宪章、法规的梳理第87-91页
        5.1.1 与遗址保护相关宪章第87-89页
        5.1.2 与遗址展示相关宪章第89-90页
        5.1.3 与遗址保护相关法规第90-91页
        5.1.4 针对宪章、法规对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思考第91页
    5.2 遗址保护与展示面临的问题第91-94页
        5.2.1 法律、法规的局限性第91-93页
        5.2.2 保护与展示的局限性第93页
        5.2.3 保护定义含糊不清第93页
        5.2.4 保护与展示方式——重建的困难性第93-94页
    5.3 相关定义的梳理第94-101页
        5.3.1 “复建”第96-97页
        5.3.2 “重建”第97-99页
        5.3.3 “再建”第99-101页
    5.4 “为什么要重建?”第101-102页
        5.4.1 重塑并展示历史身份第101页
        5.4.2 重现城市地标第101页
        5.4.3 增加三维信息和形象记忆第101-102页
        5.4.4 增强场所感第102页
    5.5 保护与展示方式——重建的可行性第102页
    5.6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策略第104-120页
    6.1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提出第104-105页
    6.2 理县吉祥多门塔遗址保护与展示层次第105-108页
        6.2.1 考古层第106页
        6.2.2 保护层第106页
        6.2.3 信息层第106-107页
        6.2.4 拓展信息层第107-108页
        6.2.5 城镇层第108页
    6.3 两种保护与展示方式的比较——原址或异址第108-117页
        6.3.1 原址重建策略第109-112页
        6.3.2 原址保护、异地重建策略第112-115页
        6.3.3 策略比较:如何更好展示价值?第115-117页
    6.4 拓展信息展示策略第117页
        6.4.1 公众参与第117页
        6.4.2 展示方式多样化第117页
    6.5 可持续旅游策略第117-119页
    6.6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结论第120-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性环氧树脂的合成
下一篇:丙烯腈类与噁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