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1页 |
1.1.2 行业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5页 |
1.3.1 平衡记分卡与战略目标 | 第13页 |
1.3.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基础 | 第17-22页 |
2.1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 第17页 |
2.1.1 监督职能 | 第17页 |
2.1.2 评价职能 | 第17页 |
2.1.3 咨询职能 | 第17页 |
2.2 内部审计组织形式 | 第17-18页 |
2.2.1 财务部门领导 | 第17-18页 |
2.2.2 总经理领导 | 第18页 |
2.2.3 监事会领导 | 第18页 |
2.2.4 董事会领导——审计委员会 | 第18页 |
2.3 绩效评价方法 | 第18-22页 |
2.3.1 目标管理法 | 第18-19页 |
2.3.2 关键指标法 | 第19页 |
2.3.3 平衡计分卡 | 第19-20页 |
2.3.4 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优势 | 第20-22页 |
3 JZ集团及其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现状 | 第22-32页 |
3.1 JZ集团概述 | 第22-25页 |
3.1.1 集团概况 | 第22页 |
3.1.2 品牌价值与产品结构 | 第22-25页 |
3.2 JZ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 第25-28页 |
3.2.1 JZ集团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 第25-26页 |
3.2.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现状 | 第26-27页 |
3.2.3 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行效果分析 | 第27-28页 |
3.3 JZ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1 绩效考核未与公司战略结合 | 第28-29页 |
3.3.2 指标难以考量 | 第29页 |
3.3.3 评价体系不全面 | 第29页 |
3.3.4 评价体系不客观 | 第29-30页 |
3.4 J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有关问题的原因 | 第30-31页 |
3.4.1 内审部门未能联系企业战略 | 第30页 |
3.4.2 体系设计难度大 | 第30页 |
3.4.3 内部审计部门所服务顾客的多样性 | 第30-31页 |
3.5 J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JZ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32-48页 |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平衡计分卡有效性分析 | 第32-34页 |
4.1.1 适用性 | 第32-33页 |
4.1.2 可行性 | 第33页 |
4.1.3 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4.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4-41页 |
4.2.1 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群的确定基准 | 第34-37页 |
4.2.2 各维度指标确定 | 第37-40页 |
4.2.3 JZ集团内部审计指标体系模型 | 第40-41页 |
4.3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的赋权 | 第41-48页 |
4.3.1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42-47页 |
4.3.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评分 | 第47-48页 |
5 J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效果 | 第48-51页 |
5.1 指标评分与汇总 | 第48-49页 |
5.2 应用效果评价分析 | 第49-50页 |
5.2.1 评价体系结果分析 | 第49页 |
5.2.2 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5.3 实施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保障 | 第50-51页 |
5.3.1 开展及时的后续审计 | 第50页 |
5.3.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50页 |
5.3.3 强调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 第50-51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