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2.1 水稻高温热害机理 | 第8-11页 |
1.2.2 ORYZA2000模型应用 | 第11-12页 |
1.2.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 第12-13页 |
1.2.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形势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资料及方法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16页 |
2.2 研究资料 | 第16-18页 |
2.2.1 气象资料 | 第16-17页 |
2.2.2 作物资料 | 第17-18页 |
2.2.3 土壤资料 | 第1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3.1 高温热害辨识指标 | 第18页 |
2.3.2 小波分析法 | 第18-19页 |
2.3.3 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估算 | 第19-20页 |
2.3.4 高温热害灾损率提取 | 第20-21页 |
2.3.5 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模型 | 第21-22页 |
第三章 ORYZA2000水稻模型 | 第22-30页 |
3.1 模型简介 | 第22页 |
3.2 模型模拟过程 | 第22-25页 |
3.2.1 水稻发育期 | 第22-23页 |
3.2.2 水稻生长速率 | 第23-24页 |
3.2.3 水稻穗及谷粒形成 | 第24-25页 |
3.2.4 土壤水平衡PADDY模块 | 第25页 |
3.2.5 土壤灌溉 | 第25页 |
3.3 本文的模型参数设置 | 第25-27页 |
3.3.1 土壤参数 | 第25-26页 |
3.3.2 作物参数 | 第26页 |
3.3.3 试验参数 | 第26-27页 |
3.4 模型效果检验 | 第27-30页 |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影响分析 | 第30-50页 |
4.1 高温热害的危险性 | 第30-37页 |
4.1.1 高温热害频次的时空特征 | 第30-36页 |
4.1.2 高温热害概次的空间分布 | 第36-37页 |
4.2 高温热害的暴露度 | 第37-40页 |
4.2.1 一季稻种植面积的空间格局变化 | 第37-39页 |
4.2.2 一季稻种植面积的倾向率 | 第39-40页 |
4.2.3 一季稻种植比率的空间分布 | 第40页 |
4.3 高温热害的脆弱性 | 第40-48页 |
4.3.1 一季稻总产的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4.3.2 一季稻单产的统计分析 | 第43-46页 |
4.3.3 一季稻高温热害灾损率的时空分布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 第50-54页 |
5.1 高温热害风险度的空间分布 | 第50页 |
5.2 高温热害风险度的空间格局变化 | 第50-52页 |
5.3 一季稻生产应对高温热害对策措施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研究特色 | 第55页 |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