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助剂论文

胶质芽孢杆菌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对含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课题背景第11-12页
    1.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微生物絮凝剂概述第13-15页
        1.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类型第13页
        1.3.2 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第13页
        1.3.3 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第13-14页
        1.3.4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第14-15页
        1.3.5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第15页
    1.4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第15-16页
    1.5 本项目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胶质芽孢杆菌的筛选及生物学鉴定研究第18-28页
    2.1 材料第18-19页
        2.1.1 样品来源第18页
        2.1.2 培养基第18-19页
    2.2 方法第19-21页
        2.2.1 菌种筛选第19页
        2.2.2 絮凝活性测定第19页
        2.2.3 菌株W7的形态学鉴定第19页
        2.2.4 菌株W7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9-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8页
        2.3.1 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第21-22页
        2.3.2 菌株W7的形态特征第22-25页
        2.3.3 菌株W7的分类学鉴定第25-26页
        2.3.4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6-28页
第三章 胶质芽孢杆菌MY6-2 的发酵工艺条件优化研究第28-37页
    3.1 材料第28页
        3.1.1 絮凝菌株第28页
        3.1.2 培养基第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2.1 胶质芽孢杆菌MY6-2 生长曲线测定第28页
        3.2.2 生物量测定第28页
        3.2.3 多糖产量测定第28页
        3.2.4 絮凝剂产量测定第28页
        3.2.5 絮凝活性测定第28-29页
        3.2.6 发酵培养基组成单因子条件试验第29页
        3.2.7 发酵培养条件试验第2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9-37页
        3.3.1 胶质芽孢杆菌MY6-2 生长曲线第29-30页
        3.3.2 最佳碳源的确定第30页
        3.3.3 最适碳源浓度的测定结果第30-31页
        3.3.4 最佳氮源的确定第31-32页
        3.3.5 响应面法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第32-37页
第四章 胶质芽孢杆菌MY6-2 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特性研究第37-47页
    4.1 材料第37页
    4.2 方法第37-39页
        4.2.1 MY6-2 絮凝剂的制备第37页
        4.2.2 絮凝剂成分分析第37页
        4.2.3 絮凝剂活性分布第37页
        4.2.4 絮凝剂的热稳定性第37页
        4.2.5 MY6-2 絮凝剂在发酵液中的分布第37页
        4.2.6 絮凝剂絮凝特性研究第37-38页
        4.2.7 絮凝剂的初应用实验第38-3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9-47页
        4.3.1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得率第39页
        4.3.2 微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分析第39-41页
        4.3.3 MY6-2 絮凝剂的分布第41页
        4.3.4 MY6-2 絮凝剂的热稳定性第41-42页
        4.3.5 絮凝特性研究第42-45页
        4.3.6 絮凝剂在不同絮凝体系中的应用第45-47页
第五章 胶质芽孢杆菌MY6-2 絮凝剂对铁离子絮凝特性的研究第47-53页
    5.1 材料第47页
    5.2 方法第47页
        5.2.1 絮凝体系pH值对絮凝率的影响第47页
        5.2.2 絮凝剂用量对絮凝率的影响第47页
        5.2.3 溶液初始浓度对絮凝率的影响第47页
        5.2.4 絮凝体系温度对絮凝率的影响第47页
        5.2.5 铁离子测定方法第4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5.3.1 铁离子标准曲线的测定第47-48页
        5.3.2 絮凝体系最佳pH值的确定第48-49页
        5.3.3 絮凝剂最佳用量的确定第49-50页
        5.3.4 溶液初始浓度对絮凝率的影响第50-51页
        5.3.5 絮凝体系温度对絮凝率的影响第51-53页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电厂运营期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以京能秦皇岛开发区“上大压小”热电项目为例
下一篇:基于CFD的寒区辐流式二沉池模型建立与优化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