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关于课堂沉默的研究 | 第14-18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初中留守学生 | 第18页 |
二、沉默 | 第18-20页 |
三、课堂沉默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关于初中留守儿童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状的调查 | 第23-37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用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问卷的编制情况 | 第24-28页 |
一、调查问卷信度检测 | 第26-27页 |
二、调查问卷效度检测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邵阳县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状的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 第28-37页 |
一、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状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 第28-33页 |
二、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状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 第33-34页 |
三、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影响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因素的分析 | 第37-56页 |
第一节 家庭教育因素对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影响 | 第37-41页 |
一、父母关注 | 第38-39页 |
二、家庭支持 | 第39页 |
三、家庭氛围 | 第39-40页 |
四、教育观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教师教学因素对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影响 | 第41-46页 |
一、教师关注 | 第41-42页 |
二、教学风格 | 第42-43页 |
三、教学内容 | 第43-44页 |
四、教育理念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学生学习因素对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影响 | 第46-51页 |
一、学习动机 | 第46-48页 |
二、学习能力 | 第48-49页 |
三、自我认知 | 第49-50页 |
四、性格特性 | 第50-51页 |
第四节 社会文化因素对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影响 | 第51-56页 |
一、尊师传统 | 第51-52页 |
二、从众心理 | 第52-53页 |
三、儒家文化 | 第53-54页 |
四、面子心理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原因分析 | 第56-60页 |
第一节 压抑的学习环境——不敢说 | 第56-57页 |
一、对话地位不平等 | 第56-57页 |
二、长期的规训教育 | 第57页 |
第二节 片面的学习认识——不愿说 | 第57-58页 |
一、教学认识片面化 | 第57页 |
二、学习动机功利化 | 第57-58页 |
第三节 贫乏的表达能力——不能说 | 第58-60页 |
一、学习资源贫乏 | 第58页 |
二、教学方式单调 | 第58-59页 |
三、对话形式僵化 | 第59页 |
四、评价模式单一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打破初中留守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对策与建议 | 第60-68页 |
第一节 正确认识课堂消极沉默现象 | 第60-61页 |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 第60-61页 |
二、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 第61页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 第61-66页 |
一、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物理环境——愿说 | 第61-62页 |
二、创设学生易于表达的语言环境——能说 | 第62-64页 |
三、创设促进学生表达的心理环境——敢说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搭建家校沟通平台 | 第66-67页 |
第四节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Ⅰ | 第74-76页 |
附Ⅱ | 第76-80页 |
附Ⅲ | 第80-81页 |
附录Ⅳ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