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源起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集体记忆与媒介记忆理论综述 | 第13-18页 |
二、关于媒介对民国图像建构的研究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内容分析 | 第20-23页 |
二、文本分析 | 第23页 |
第五节 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民国时代的媒介呈现 | 第25-42页 |
第一节 报道民国的文本类型考察 | 第25-35页 |
一、按历史资料的作用分类:纪念、类比式报道超过6成 | 第26-34页 |
二、按体裁分类:个人回忆、评论、通讯各占约25% | 第34页 |
三、按内容类别分类:人物、事件、社会图景各占3成多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民国报道在十七年中的分布:出现四个报道高峰 | 第35-38页 |
第三节 消息与作者来源:当事人、官员、专家占7成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报道篇幅与图表使用情况 | 第39-42页 |
一、报道篇幅:独立成篇占51.8% | 第39-40页 |
二、照片及图表使用:纯文字报道占74.2%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民国议题的选择与分布 | 第42-64页 |
第一节 数据统计:主题、归属、时期分布及事件/人物议题选取 | 第42-55页 |
一、民国议题的主题分布:军事主题超过3成 | 第42-44页 |
二、民国议题的政治归属:共产党超过4成,国民党不到1成 | 第44-45页 |
三、主题与政治归属的交叉统计:对共产党以军事报道为主 | 第45-47页 |
四、民国议题的时期分布:强化抗日弱化国共合作 | 第47-48页 |
五、主题与时期的交叉统计:27年后以呈现军事为主 | 第48-49页 |
六、民国事件议题的选取:以党史为纲 | 第49-52页 |
七、民国人物议题的选取:鲁迅占比近2成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数据讨论:民国历史的选择性记忆 | 第55-64页 |
一、政治军事:无产阶级革命史的全景呈现 | 第55-59页 |
二、民国文化:整体落后与少数人物的闪耀 | 第59-60页 |
三、社会图景:积贫积弱的“旧社会” | 第60-61页 |
四、被排斥的民国议题 | 第61-64页 |
第四章 民国议题的建构策略 | 第64-99页 |
第一节 二元对立的建构思维 | 第65-77页 |
一、褒扬与贬义:政治派别形象的对立塑造 | 第66-75页 |
二、苦难与幸福:新旧社会图景类比 | 第75-77页 |
第二节 主题凝练:民国议题的动态呈现 | 第77-81页 |
一、个案解读:“一二九运动”纪念议程的动态呈现 | 第77-80页 |
二、主题凝练的效果和意义 | 第80-81页 |
第三节 英雄话语:神话思维的植入 | 第81-92页 |
一、文学化的叙事风格 | 第82-84页 |
二、以“英雄”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 第84-88页 |
三、神话思维的植入 | 第88-92页 |
第四节 翻身控诉:苦难的渲染与指认 | 第92-99页 |
一、十七年时期的控诉浪潮 | 第92-94页 |
二、控诉文本的叙事特征 | 第94-99页 |
第五章 民国议题的建构效果 | 第99-107页 |
第一节 民国历史的革命化呈现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人民主体性的“召唤” | 第100-104页 |
第三节 新国家集体记忆的构建 | 第104-107页 |
结语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附录一 Kappa信度检测详表 | 第111-114页 |
附录二 人物类报道涉及人物列表 | 第114-117页 |
附录三 节选《首战平型关》 | 第117-119页 |
附录四 样本列表 | 第119-1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