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幅红外影像重建三维空间目标的算法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縮略语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引言 | 第17-21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21-23页 |
1.3 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23-24页 |
1.3.1 辐射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第23-24页 |
1.3.2 算法设计 | 第24页 |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传统的SFS算法概述 | 第26-35页 |
2.1 三维观测概述 | 第26-27页 |
2.2 三维表示方法 | 第27页 |
2.3 辐射模型 | 第27-29页 |
2.4 辐射方程的求解 | 第29-33页 |
2.4.1 短时距方程 | 第30-31页 |
2.4.2 Tsai线性化法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建立IR-SFS辐射模型 | 第35-44页 |
3.1 空间目标坐标变换 | 第36-37页 |
3.2 红外成像波段研究 | 第37-40页 |
3.2.1 大气窗口 | 第37-38页 |
3.2.2 大气透过率 | 第38-39页 |
3.2.3 能量因子 | 第39-40页 |
3.2.4 反射率和发射率 | 第40页 |
3.3 辐射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3.4 三维形状因子 | 第41-42页 |
3.5 IR-SFS辐射方程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第四章 IR-SFS辐射模型分析 | 第44-52页 |
4.1 参数估计 | 第44-46页 |
4.1.1 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 | 第44页 |
4.1.2 成像类型定义 | 第44-45页 |
4.1.3 反照因子和成像类型因子计算 | 第45-46页 |
4.2 方程求解 | 第46-47页 |
4.3 自身红外辐射分析 | 第47-50页 |
4.3.1 第一种情况ζ_4(i,j)=0 | 第47-48页 |
4.3.2 第二种情况ζ_4(i,j)≠0 | 第48-50页 |
4.4 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4.4.1 辐射方程对比 | 第50页 |
4.4.2 自身辐射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IR-SFS算法设计 | 第52-58页 |
5.1 算法流程 | 第52-53页 |
5.2 红外差值图 | 第53页 |
5.3 温度估计 | 第53-56页 |
5.3.1 线性温度反演 | 第54页 |
5.3.2 基于温度场估计 | 第54-56页 |
5.4 评价因子 | 第56-57页 |
5.4.1 收敛性 | 第56页 |
5.4.2 评价因子EQ6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实验与应用 | 第58-71页 |
6.1 合成目标实验 | 第58-62页 |
6.1.1 合成球体卫星 | 第58-60页 |
6.1.2 合成圆柱卫星 | 第60-62页 |
6.2 STS107数据来源 | 第62-64页 |
6.3 红外影像预处理 | 第64-65页 |
6.4 STS107三维重建 | 第65-70页 |
6.4.1 误差分析(EQ1、EQ2、EQ3) | 第66-67页 |
6.4.2 鲁棒性(EQ4) | 第67页 |
6.4.3 主观评价(EQ5) | 第67-68页 |
6.4.4 温度估计实验1(EQ5、EQ6) | 第68-69页 |
6.4.5 温度估计实验2(EQ5、EQ6) | 第69-70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1-72页 |
7.2 今后研究方向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