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5页 |
(一) 商标的识别来源功能与商标许可 | 第9-11页 |
1、 商标的识别来源功能 | 第9-10页 |
2、 商标使用许可制度 | 第10页 |
3、 商标使用许可与识别来源功能 | 第10-11页 |
(二) 商标使用许可中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11-15页 |
1、 当事人之间利益博弈的表现 | 第11-13页 |
2、 当事人之间利益博弈存在的原因 | 第13-15页 |
二、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效力研究 | 第15-20页 |
(一) 王老吉案中补充协议的效力 | 第15-17页 |
(二) 无效的许可合同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影响 | 第17-20页 |
1、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自始无效 | 第17-18页 |
2、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嗣后无效 | 第18-20页 |
三、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下产品质量控制及产品责任的分配 | 第20-32页 |
(一) 产品质量控制 | 第20-24页 |
1、 我国现行法律的缺陷 | 第20-22页 |
2、 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 | 第22-24页 |
(二) 产品责任的承担 | 第24-32页 |
1、 区分消费者的信赖和信赖利益 | 第24-26页 |
2、 产品责任形态 | 第26-28页 |
3、 产品责任承担的内部责任 | 第28-32页 |
四、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终止后的法律分析 | 第32-44页 |
(一) 商标利益增值部分的归属和分配 | 第32-38页 |
1、 商标利益增值部分的归属 | 第32-35页 |
2、 商标利益增值部分的分配 | 第35-38页 |
(二) 产品包装、装潢、广告用语的归属 | 第38-44页 |
1、 产品包装、装潢的归属 | 第38-42页 |
2、 广告用语的归属 | 第42-44页 |
五、 当事人利益平衡的实现 | 第44-50页 |
(一) 博弈与平衡走出囚徒困境 | 第44-46页 |
(二) 激励机制的引入 | 第46-50页 |
1、 国家激励 | 第46-47页 |
2、 民间激励 | 第47-48页 |
3、 激励制度的重要原则——公平原则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