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变叶海棠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变叶海棠的植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1.1.2 变叶海棠的细胞学特性 | 第14页 |
1.1.3 变叶海棠的无融合生殖特性 | 第14-15页 |
1.1.4 变叶海棠的种质特性 | 第15-16页 |
1.1.5 变叶海棠的区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6 变叶海棠的园艺学特性 | 第17页 |
1.2 变叶海棠及其近缘种的演化关系 | 第17-18页 |
1.2.1 变叶海棠的起源 | 第17-18页 |
1.2.2 变叶海棠近缘种的演化关系 | 第18页 |
1.3 植物杂种形成的进化意义 | 第18-19页 |
1.4 植物杂种鉴定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9-22页 |
1.4.1 同工酶标记 | 第19页 |
1.4.2 RFLP标记 | 第19-20页 |
1.4.3 RAPD标记 | 第20页 |
1.4.4 SSR标记 | 第20页 |
1.4.5 AFLP标记 | 第20-21页 |
1.4.6 DNA序列 | 第21-22页 |
1.5 单(或低)拷贝核基因在重建植物谱系关系中的作用 | 第22-25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5-29页 |
2.1 研究的日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7页 |
3.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37页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9-30页 |
3.2.2 cpDNA片段的扩增及测序 | 第30-32页 |
3.2.3 ITS片段的扩增、克隆及测序 | 第32-34页 |
3.2.4 SbeI基因的扩增、克隆及测序 | 第34-35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4.1 基因组DNA提取的结果 | 第37页 |
4.2 三个叶绿体片段的扩增结果与序列特征 | 第37-41页 |
4.3 ITS片段的扩增结果与序列特征 | 第41-44页 |
4.4 SbeI片段的扩增结果与序列特征 | 第44-46页 |
4.5 变叶海棠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53页 |
4.5.1 变叶海棠及其近缘种的叶绿体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47页 |
4.5.2 变叶海棠及其近缘种的ITS片段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页 |
4.5.3 变叶海棠及其近缘种的SbeI片段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53页 |
第5章 讨论 | 第53-59页 |
5.1 关于变叶海棠的杂种起源 | 第53-54页 |
5.2 关于多毛海棠的起源 | 第54页 |
5.3 关于马尔康海棠和小金海棠的起源 | 第54-55页 |
5.4 三种方法在研究植物杂种起源中的比较 | 第55-5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9-61页 |
6.1 变叶海棠杂种起源的新分子证据 | 第59页 |
6.2 马尔康海棠和小金海棠的杂种起源 | 第59页 |
6.3 多毛海棠、马尔康海棠和小金海棠的分类地位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一 药品的配置 | 第67-69页 |
附录二 主要缩略词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研课题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