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并联分支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1.2.2 并联分支管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 第20-21页 |
1.2.3 并联分支管内气液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 第21-23页 |
1.2.4 文献综述总结 | 第2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条件设置 | 第26-32页 |
2.1 物理模型 | 第26页 |
2.2 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2.2.1 数值模拟简化及假设 | 第26-27页 |
2.2.2 控制方程 | 第27-29页 |
2.3 数值模拟条件设置 | 第29-31页 |
2.3.1 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9-30页 |
2.3.2 设置边界条件 | 第30页 |
2.3.3 流体参数范围的选择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流体温度对并联分支管内雾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32-48页 |
3.1 流体温度的选择 | 第32页 |
3.2 评价参数的定义 | 第32-35页 |
3.2.1 定义气液分离程度参数 | 第33页 |
3.2.2 定义液相流量分配参数 | 第33-34页 |
3.2.3 定义湍流耗散率参数 | 第34-35页 |
3.3 流体温度对并联分支管内雾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35-43页 |
3.3.1 流体温度对并联分支管气液分离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2 流体温度对并联分支管系统液相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3 流体温度对并联分支管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单因素分析法观察主要物性参数对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1 主要物性参数的选择 | 第43-45页 |
3.4.2 主要物性参数对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影响的比较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流体工况对并联分支管内雾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48-70页 |
4.1 流体工况的选择 | 第48-49页 |
4.2 主管入口速度对并联分支管内雾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49-55页 |
4.2.1 入口速度对并联分支管气液分离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2 入口速度对并联分支管系统液相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51-54页 |
4.2.3 入口速度对并联分支管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液滴粒径对并联分支管内雾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55-61页 |
4.3.1 液滴粒径对并联分支管气液分离的影响 | 第55-58页 |
4.3.2 液滴粒径对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3 液滴粒径对并联分支管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液相体积分数对并联分支管内雾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61-67页 |
4.4.1 液相体积分数对并联分支管气液分离的影响 | 第61-64页 |
4.4.2 液相体积分数对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3 液相体积分数对并联分支管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5章 母管与支管联接结构优化及其内部雾状流流动特性 | 第70-82页 |
5.1 优化结构几何模型尺寸参数及网格划分 | 第70页 |
5.2 圆弧过渡联接对并联分支管内部雾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70-78页 |
5.2.1 圆弧过渡联接对并联分支管气液分离的影响 | 第71-74页 |
5.2.2 圆弧过渡联接对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74-77页 |
5.2.3 圆弧过渡联接对并联分支管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 运行参数对圆弧过渡联接并联分支管内液相流量分配优化效果的影响 | 第78-81页 |
5.3.1 流体温度对圆弧过渡联接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优化效果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2 入口速度对圆弧过渡联接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优化效果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3 液滴粒径对圆弧过渡联接并联分支管液相流量分配优化效果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3-8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92-9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