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对高强钢氢损伤行为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9-10页 |
1.2 组织对氢渗透及损伤的影响 | 第10-11页 |
1.3 缺陷形态对氢渗透影响 | 第11-12页 |
1.4 应力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 | 第12页 |
1.5 塑性变形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 | 第12-13页 |
1.6 氢扩散及损伤行为的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7 应力强度因子的修正 | 第14页 |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塑性变形促进氢损伤行为的试验研究 | 第15-28页 |
2.1 氢损伤原理 | 第15-16页 |
2.1.1 钢铁材料中氢损伤行为分类 | 第15页 |
2.1.2 钢中氢损伤行为原理 | 第15-16页 |
2.1.3 塑性变形促进氢损伤原理 | 第16页 |
2.2 高强钢板拉伸试样充氢试验 | 第16-23页 |
2.2.1 试样宏观尺寸 | 第16-18页 |
2.2.2 断口微观形貌 | 第18-23页 |
2.3 含接头高强钢充氢试验结果 | 第23-27页 |
2.3.1 含接头试样宏观尺寸 | 第23-24页 |
2.3.2 断口微观形貌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开裂临界氢浓度的测量 | 第28-46页 |
3.1 电化学测量氢渗透原理 | 第28-30页 |
3.2 氢浓度计算方法 | 第30-34页 |
3.2.1 不可逆氢浓度的计算 | 第30-31页 |
3.2.2 晶格氢浓度的计算 | 第31-32页 |
3.2.3 可逆氢浓度的计算 | 第32-34页 |
3.3 高温压缩试样临界氢浓度计算过程 | 第34-39页 |
3.3.1 压缩试验数据 | 第34页 |
3.3.2 压缩试样氢渗透试验 | 第34-35页 |
3.3.3 不可逆缺陷氢浓度计算 | 第35-36页 |
3.3.4 晶格平均氢浓度计算 | 第36-37页 |
3.3.5 可逆平均氢浓度计算 | 第37-38页 |
3.3.6 断裂总氢浓度计算 | 第38-39页 |
3.4 室温拉伸试样临界氢浓度计算过程 | 第39-43页 |
3.4.1 拉伸塑性变形试验 | 第39-40页 |
3.4.2 不可逆缺陷氢浓度计算 | 第40页 |
3.4.3 晶格平均氢浓度计算 | 第40-41页 |
3.4.4 可逆平均氢浓度计算 | 第41-42页 |
3.4.5 断裂总氢浓度计算 | 第42-43页 |
3.5 临界氢浓度处理过程及结果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缺陷内氢压对断裂因子 K 作用研究 | 第46-53页 |
4.1 断裂力学中 K 因子的作用 | 第46页 |
4.2 氢浓度对缺陷周围应力场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 氢浓度对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 氢压对应力强度因子 KIC的修正 | 第50-52页 |
4.4.1 拉应力作用的应力强度因子 | 第50-51页 |
4.4.2 氢压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 第51-52页 |
4.4.3 裂纹长度对应力强度因子影响 | 第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